臭鼩鼱:别名臭尖嘴老鼠,为鼩形目、鼩鼱科、鼩鼱属哺乳动物,原产于亚洲中部及南部,中国(云南、甘肃、福建、广东、广西、台湾等地)、阿富汗、孟加拉、不丹、文莱、柬埔寨、印度、印尼、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越南。野生于海拔1800m以下,沼泽、湖泊边的草丛、竹林、灌丛。1766年命名,共6个亚种。对温度较敏感,天气变化时迁居室内,气温升高变暖时又迁至野外,这一生态现象与小家鼠相似。
性情较凶猛,比同体型鼠类凶猛很多,与黄胸鼠搏斗,不落下风。不善攀登,喜跳跃。可家野流窜,有季节性迁移现象,与季节气候变化有关。由于体形小,四肢短,因此活动范围较狭窄,一夜之间活动范围不超过50m,亦无一定的活动方向。
头体长10-14cm,尾长6-8cm。体型似鼩鼱但较大,最大个体近似小家鼠且较肥壮,耳圆大,且露在毛被之外。尾粗壮,全尾被覆短毛,且杂稀疏的细长毛,尾末端尖。口须多,但不很大。体毛稠密短细而柔软。体侧面中央具1麝香腺,分泌物呈黄色黏液状,有特殊味道。乳头3对,腹位及鼠蹊部。体毛自头以后几为烟灰色,背部沾淡棕。尾及四足覆毛稀疏,肉红色皮肤可透视。所有皮毛均具银灰光泽。
通常夜间活动,白天少见。活动高峰大致为晚9-11时,凌晨5-7时,在生殖期可突破上述范围和时间。
常在居民区附近的菜园周围,砂仁地、甘蔗地、竹林、农田等地活动。没有固定的洞巢,当生殖时才筑有简单的生殖洞巢,巢以枯枝落叶或乱草筑成,并且只有一个洞口,没有厕所与食物储存仓库等结构,有时甚至以石头作为隐蔽物进行生殖,蚁巢、土洞等亦为利用对象。以昆虫、蠕虫为食。一次可食螳螂100余只,还能捕食小型鼠类,是比较有益的动物。
繁殖力较强,在云南年平均怀孕率为10%,最高峰为5月(50%),每窝生仔可2-7只,平均4.4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