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鼢鼠:别名盲鼠_地羊_瞎老鼠_地排子_瞎摸鼠子_华北鼢鼠,为啮齿目、瞎鼠科、鼢鼠属哺乳动物,原产于亚洲中国(河北、山东、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蒙古、俄罗斯。野生于温带、寒温带季风区土质松软的平原开阔地区,多选择农田、田间荒林、河滩、林间窄地等处作为栖息位点。1874年命名。对草原植被亦有一定破坏,特别在刈割草场,形如满天星的土丘对刈割机械损坏严重。人工防治可直接捕捉,或放养蛇、猫等动物。
常年在地下生活,听觉特别灵敏,很难捕捉。它的挖掘天性对水利设施、渠港亦有一定的危害,甚至黄河岸边的村庄曾发生多起因该鼠挖掘致民房倒塌的事故。在农业上,对甘薯、花生、马铃薯、胡萝卜、小麦、玉米等作物有一定危害。
体长15-27cm。体型圆粗,颈、胸、腰无明显区别。头吻宽扁,利于掘推土壤。耳小隐于被毛之下,眼小正常,尾细短,前脚掌宽大,前指爪长明显大于指长。爪呈镰刀状,适于打洞和住洞穴内行走。乳头4对,胸、腹部各两对。背毛黄褐色,毛尖铁锈红色,毛基深灰色。体侧毛色渐淡,腹部淡灰色,吻鼻部与面部色浅,额顶常有一块大小形状不定的白斑,但有时不明显。
除了繁殖季节外,均独居,不冬眠。冬季深居于洞内,除取食外不甚活动,有时也到地面上觅食、寻偶。季节活动明显,当春季土地尚未全部解冻前即开始活动,5、6月份繁殖活动频繁,9、10月份主要是采食和储粮的活动。一天之内又以早、晚活动最盛。小雨及阴天全天都能活动。该鼠有怕光、怕风的习性,见风就堵洞。
地下洞道长达数十米,面积可达100多平方米,大致可分为通道洞、储粮洞、粪便洞、居住洞、朝天洞。鼠打洞时,每隔一段即将洞内挖出的余土堆成许多小土丘。根据新堆的去向,可辨认其洞道的去向。洞道不同地点、不同性别、不同季节构造不同,雌雄分居,雌性洞道较雄性复杂。秋、冬季洞道较春、夏季洞道复杂,农田洞道与草原等区域的洞道不同。食性杂,主要以植物的地下部分,亦食植物的茎叶和地下害虫,尤其喜食块根、块茎及植物的种子。
繁殖期主要在4-6月。每年繁殖1-2次,每次产仔2-4只,最多可产8只。幼鼠大多在出生2个月后与母鼠分居,7月份即可离巢独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