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尾猴:别名人熊_红面猴_红脸猴_桩尾猴_断尾猴_大青猴_红面短尾猴,为灵长目、猴科、猕猴属哺乳动物,原产于亚洲中国(西南部和南岭以南的华南地区和福建南部)、柬埔寨、印度、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泰国、越南。野生于海拔2600m以下的热带雨林、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以及中山针阔混交林。1839年命名。其生殖器也与众不同,阴茎扁而长,呈矛状,长度约为4cm,还会发出会一种难闻的藓臭气味。2013年IUCN列其为易危物种。我国2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东南亚特有灵长类动物,体型较大的猕猴,形态藏酋猴相似,但体型比藏酋猴小,面部均有鲜红的斑块,老猴还会转为紫红色或者黑红色。体毛较长而稀疏,为黑褐色或朱古力色。颜面宽阔,头骨相对较宽,有明显的眉脊。
体长48-65cm,重7-11kg。体形浑圆、憨实,四肢粗壮。前额部分裸露无毛,几乎全部秃顶,呈灰黑色,颊部的毛也较为稀少。胸部、腹部,以及四肢内侧的毛稀疏而且颜色较浅,肩部、颈部和背部的毛较为粗糙。尾巴短得出奇,还没有后脚长,而且被毛稀少。成体头顶毛较长,由中央向两侧披开。两颊和颏下的须毛像兜腮胡子,且其唇下的颏须暗褐色而周边棕白色呈层次分明的半月形。耳较小,尾短光秃无毛。体背毛色棕褐,披毛较长,腹面略浅。
昼行性、树栖。喜群居,群体数量10-30只,有时多达80只左右。与我国其他猕猴类比较,地栖性更强,特别在受惊后多沿地面逃窜。较怕冷,受气候影响,有明显的季节性垂直迁移现象。迁移时成年雌猴在前,成年雄猴压队,仔猴吊在母猴腹下,响声小。日活动距离为1-2kg,夏季最长,秋季居次,春、冬季大致相等,在一处滞留天数为1-5天不等。游荡路线常较固定,在河边、竹林中运动时,常呈一定顺序一个接一个地行走或逃跑,可在地上形成猴路。
栖息林带的植被以山毛榉科植物为主,其果实和叶是短尾猴的主要食物,特别是果实。除采食和夜宿多在树上外,白天大多在地面或矮树上活动。成年猴不甚活泼,饱食后常将颊囊中贮存的食物翻回口中慢慢咀嚼。幼猴十分爱动,攀抓树枝互相打闹几无休止。食物主要为植物的鲜枝嫩叶、花芽、野果、竹笋、竹叶、果实、种子、昆虫和小型脊椎动物。经常到农田搜寻玉米、稻谷和马铃薯。也在河谷地带捕捉螃蟹、青蛙等小动物。寿命大约为20年左右。
雄猴体型较大。刚出生的幼仔的面部为肉色,体毛为乳白色,3月龄时首先从背部开始生长出棕色的毛,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加深,但面部则需要在1年以后才开始变为红色。
7-2月为交配期,9-10月为交配旺季。雌兽发情时性皮肤变红,但肿胀的程度甚微。孕期约6个月,第2年的3-4月份产仔,一般为隔年生育一次,每胎产1仔。繁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产仔方式为产仔节律型。雌猴性成熟年龄为5-6岁,可连续2-3年产仔,每胎产1仔,7-12岁为雌猴的最佳生育年龄。仔猴在半年后逐渐离开母猴独立活动。雄性个体7岁左右达到性成熟后离开母群而进入邻近群,同时也有外群雄猴单个地迁入本地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