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叶猴:别名乌猿_乌叶猴_猿吊猴_岩蛛猴,为灵长目、猴科、乌叶猴属哺乳动物,原产于亚洲东南部中国(广西、贵州)、越南,野生于海拔600-1200m,沿海丘陵及河谷两岸的山地季风常绿阔叶林。1898年命名。在不同的情况下,能发出不同的叫声。通常天黑以后便不再出洞活动,一般都蹲坐在岩洞中凸出的岩壁、石块上蜷曲抱头睡觉。清晨出洞前,首领先观察洞外的动静,然后其他成员们才相继走出洞外。2015年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其列为濒危物种。2021年,列为我国1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敏捷、轻盈,善于攀登、跳跃,早晨、黄昏尤为活跃,夜间栖息于悬崖峭壁间的天然岩洞内。警惕性很高,进洞前都由首领雄兽率先入洞观察,没有异常时,其它成员才依次而入,最后进洞的是怀孕和带有幼仔的雌兽。
体长48-64cm,尾长80-90cm,重8-10kg。黑叶猴体型纤瘦,头部较小,尾巴和四肢细长。头顶有一撮竖直立起的黑色冠毛,枕部有2个毛旋。眼睛黑色,两颊从耳尖至嘴角处各有一道白毛,形状好似两撇白色的胡须,十分有趣。全身包括手脚的体毛均为黑色,背部较腹面长而浓密。喉、腋部、鼠蹊部和腹部色稍浅,为黑灰色。臀部的胼胝比较大,尾端有时呈白色。偶有全身为银白色或者身上具有一些白色斑块的变异个体,这在灵长目动物中也是少见的。
喜群居,每群通常3-10只,较大的群体约有20只左右。通常在树木的上层活动、采食,很少下地,有一定的活动规律和较为固定的住所,黑叶猴一般在中午和下午进洞前,下到河边喝水,轮流进行,很少群聚于水边。活动范围大约为3-5平方公里。阴、雨天活动范围更小。黑叶猴的日活动节律表现为上午和下午的觅食高峰,中午进入长时间的休息期。
冬季在皮下聚积有较厚的脂肪,因此具有较强的抗寒性。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有人认为它仅以嫩叶为食,所以被称为叶猴,事实上,它不仅采食嫩叶,也吃嫩芽、茎、花、果实和种子等部分,喜欢吃的植物有木棉、无根藤、莴苣笋、女贞、沙梨、荔枝等20多种。由于胃中有3个室,嚼碎了的树叶在第1室中通过细菌的帮助而被溶解,在第2室中搅拌呈糊状后再送到第3室中,这样硬度较大的树叶就能够被彻底地消化了。每日饮水200-220毫升。
雄性有人字脊,雌性不明显。雌兽在会阴区至腹股沟的内侧有一块略呈三角形的花白色斑,使之成为区别雄兽和雌兽的主要特征之一。初生幼猴的头顶,背部和尾灰褐色,其它部位桔黄色。1个月后,全身开始逐渐转黑,半年后,基本接近成猴体色。
4-5岁性成熟,成年个体一年四季都有交配行为。夏季气温较高时,活动就明显减少。冬季天气寒冷的时候,也常常整天龟缩在岩洞中。秋高气爽的时候,正是它的发情期。雌兽的生育期多在12-3月的冬春季节,孕期180天左右,多在春季产仔,其他季节也可见到幼仔。哺乳期约6个月。一般每胎产1仔,偶尔有2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