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地穿山甲:别名南非穿山甲,为贫齿目、穿山甲科、地穿山甲属哺乳动物,原产于非洲南部,博茨瓦纳、中非、乍得、肯尼亚、马拉维、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卢旺达、南非、南苏丹、坦桑尼亚、乌干达、赞比亚、津巴布韦。野生于稀树草原,避开沙漠或森林。1832年命名。它们靠敏锐的嗅觉来定位自己的食物,并用厚厚的眼睑保护眼睛免受蚁虫的叮咬。2019年IUCN列为易危。
常生活在水源附近,虽一身重甲,却是个出色的游泳运动员,令人惊讶。虽能自己挖掘洞穴,但更喜欢住在由食蚁兽或野兔挖出的洞穴里,睡觉时蜷缩起来。虽鳞片不能良好的隔绝外部寄生虫,但它可以防止洞穴壁内尖锐的岩石划伤自己,还能防御捕食者的攻击。
头体长34-61cm,尾长31-50cm,重7-18kg。流线型的身体,小的锥形头,厚厚的尾巴上覆盖着重叠的黄褐色鳞片,由毛发在鳞片间组成融合,形状像朝鲜蓟叶。腹部四肢的内侧是身体唯一没有鳞片保护的部分,但是当受到威胁时,穿山甲可以滚成几乎坚不可摧的球,将肌肉尾巴缠绕在身体上,只留下尖锐的鳞片面对掠食者。有一双视力差的小眼睛,但具有尖锐的嗅觉和非常好的听力,尽管没有外耳朵。
夜行动物,常在傍晚出动。通常缓慢行走,其头部从一侧摇摆到另一侧,尽管它也们能够用两条腿上跑步和行走,但尾部拖在地面上。前肢具有长而坚固的爪子,能够挖掘地面并撕裂蚂蚁和白蚁巢穴。作为吃蚂蚁和白蚁的专家,这种无牙的穿山甲对这种饮食有很多其他的适应性,包括用来沾起猎物的长而圆锥形的舌头。
在寻找食物时,经常用自己的后腿行走,不断地捕食猎物,鼻子靠近地面,它的前腿和尾巴偶尔接触地面以获得平衡。当蚂蚁或白蚁巢被定位时,地穿山甲使用它的前爪打开一个洞,伸进它的长舌头,进入蚁穴内部将蚂蚁舔出来。舌头可以延伸超过穿山甲嘴唇10-15cm,并且在不使用时缩回到喉咙里的小袋中。它还会在地面上挖掘浅孔,小心翼翼地移动土壤,因为它的舌头从蚂蚁巢的通道中滑出。任何与蚂蚁一起吞下的沙子都有助于穿山甲肌肉的研磨和软化食物。
雄性略大于雌性。
夏末到初秋为繁殖季节,发情期雌雄同居,交配后便分开。胎生,妊娠期139天后的冬季分娩,通常为12-1月。雌性每产子一只,初幼崽闭眼,无鳞,色浅白色,半月龄开眼。1个月以后增重200-500克,鳞片渐次角化,多为黑褐色。2个月后可随母穿山甲外出觅食,会扒在母亲背部随雌性一起四处游走。6个月仔兽体重可达1500-2000克,可离开母兽独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