狍子:别名矮鹿_东方狍_西伯利亚狍,为偶蹄目、鹿科、狍属哺乳动物,原产于亚洲中部、欧洲东部,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朝鲜、韩国、蒙古等地。野生于海拔3300m以下,不同类型的林地及草原,在俄罗斯中部的森林草原带最为常见。1771年命名,共6个亚种。曾与西方狍归为同一物种,2001年经DNA测序,判定为两个物种。专家推测,它屁股白毛会炸开就像一个信号灯一样明显,可向同伴发出警示,而且白色的屁股还可能会迷惑敌人的视线。
小型鹿类,我国东北常见的野生动物之一,经济价值较高。受惊时吠叫,尾巴内侧为白色,受惊后白毛会炸开,变成白屁股。这是许多鹿科和羚羊均有的特征。并不是传说中的被吓傻了,而是受到威胁后的一种自然反应。
体长100-135cm,肩高67-78cm,尾长仅2-3cm,重15-30kg。鼻吻裸出无毛,眼大,有眶下腺,耳短宽而圆,内外均被毛。颈和四肢都较长,后肢略长于前肢,蹄狭长,有敖腺,尾很短,隐于体毛内。冬毛为均一的灰白色至浅棕色。夏毛红赭色,耳朵黑色,腹毛白色。腿茶色,喉、腹白色,臀有白斑块。吻部棕色,鼻端黑色,两颊黄棕色,耳基黄棕色,耳背灰棕色,耳内淡黄而近于白色,耳尖黑色。幼狍有3纵行白斑点,当体重达11kg左右时即消失。
晨昏活动,晚上最活跃。由母狍及其后代构成家族群,通常3-5只,雄狍仲夏才入群。某些地区进行季节性运动。在夏季独居(雌性与幼崽待在一起),但在冬季形成多达20-30只的混合群体。在季节性流动期间,群体规模增加到500只。在俄罗斯的阿穆尔省,该物种每年从冬季迁徙到夏季,最长可达200km,始终沿着相同的路线迁移。雄狍用角剥开树皮并留下前额臭腺的分泌物做为自己地盘的标志。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非常强悍,活跃在疏林带,多在河谷及缓坡上活动,狍性情胆小,日间多栖于密林中,早晚时分才会在空旷的草场或灌木丛活动。植食性,喜食灌木的嫩枝、芽、树叶和各种青草,小浆果、蘑菇等,以草、蕈、浆果为食,经常舔盐。在野生环境中,寿命10-12年,最长可达17年。
雄鹿体型略大,具角。角短,仅有3叉,无眉叉,主干离基部约9cm分出前后2枝,前枝尖向上,后枝再分歧成2小枝,其中一枝尖向上,1枝向后而偏内,角基部有1圈表面粗糙的节突,主干上同样有许多小节突。角在秋季或初冬时会脱落,之后再缓慢重生。每年11-12月角脱落,2-3月生茸,4-5月角长成。
1.5-2年性成熟。一夫一妻制,7-8月交配。在繁殖期,雄狍追着雌狍转圈跑,地面出现花环状足迹。妊娠期8个月。临产前,母狍驱散上年生的幼狍,进入密林分娩。幼狍3-6月出生,每胎1-2仔。若1胎产2仔,则出生地点相距10-20m,分别哺乳。出生10日后,母狍带领初生幼狍归群。繁殖会延迟着床4-5个月。如果冬季太冷,小狍子出生就得往后拖,母狍能够控制这个时间,确保小狍子在6月出生,这个时候正是山区已经开始暖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