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鹿:别名泽鹿_眉杈鹿_眉角鹿,为偶蹄目、鹿科、鹿属哺乳动物,原产于亚洲东南部,中国(海南)、柬埔寨、印度、老挝、缅甸。野生于海拔200m以下的低丘、平原地区,喜集群聚于小河谷活动。1842年命名,共3个亚种。觅食时警觉性很高,每吃两三口便抬起头来四处张望,聆听动静,一旦发现敌害,立即疾驰狂奔而去。因为在坡鹿的产地也大多分布着水鹿,所以还流传着水鹿喜欢咬食坡鹿的茸角的说法,因而这两种鹿从不混居。我国1级保护野生动物。2008年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
中型鹿类,形态与梅花鹿相似,但花斑较少,而且颈、躯体和四肢更为细长,显得格外矫健。视觉和听觉都非常锐利,奔跑十分迅速,特别善于跳跃,数米高的乔木、灌丛或数米宽的河沟,皆能一跃而过,因此还有许多关于它会“飞”的传说。
体长160cm左右,肩高104-110cm,体重70-130kg。体毛通常为赤褐色到黄褐色,背部颜色较深,背中央由颈部至尾巴的基部有一条纵行的黑褐色脊带纹,带纹两侧点缀着白色花形斑点,每个斑点如铜钱般大小。秋末冬初,换长而浓密的冬毛,背中线黑褐色,背脊两侧各有一列白色斑点,白色的斑点也都褪去,翌年春天,斑点又逐渐显现。体侧及四肢外侧的体色较淡,腹部和四肢内侧则为灰白色。颜面部及耳朵的背面为黄褐色,耳缘带有黑色,耳内为白色。
喜群栖,但长着长长的大角的雄兽却大多单独行动。通常可以看见成双成对或3-5只在一起组成群体,集散于小溪旁或沟谷内的草坡和湿润的田地中,以及火烧迹地等,其中主要为雌兽和幼仔。在发情配偶期间,集群现象更为明显,最多时约有12只左右。觅食活动多在早晨和傍晚,尤其在大雨过后更是活动频繁。它较为耐旱和耐热,虽然喜欢在有水的草地附近觅食,但尚未发现有进行洗浴或泥浴的现象。
主要食物是青草和嫩树枝叶等,种类有竹节草、丁癸草、鸡占、鹊肾等,也吃番茨叶、嫩稻苗、蔗苗等作物,尤其喜欢吃水边或沼泽地里生长的水草。此外,它还经常舔食盐碱土,以补充身体所需的矿物质和盐分等。雄鹿已知最大年龄为14岁,雌鹿为19岁。
雄兽的毛色比雌兽的深,特别是在发情交配季节,显得更为浓艳。雄鹿具角,第一眉叉自基部向前侧平伸出,与主干几乎成弯弓形。成年鹿冬毛斑点不明显体形狭长,颈部和四肢也较为细长,背鬣不明显,主蹄狭窄而尖,侧蹄小。雌兽的头上没有角,雄兽头上角的形状很特殊,有一个较大的眉杈,向前长出,然后稍微向上弯曲,而主干则先向后,然后再弯曲向上,并向前伸展。
一夫多妻制。雌鹿2岁开始持续繁殖,直到10岁。发情期冬季和初春,繁殖期2-5月,妊娠期225-342天,每年一胎,每胎1-2只。幼崽出生4-6个月后断奶。幼鹿主要由雌鹿哺育,雄鹿虽然在群体中生活,但很少参与。雄兽为了争夺配偶而发生激烈的角斗,常常弄得遍体鳞伤。争偶交配之后,雄兽便陆续离群独居,6-7月份脱去毫无光泽的旧枝角,从角座开始长出由像天鹅绒一样的柔软皮肤包裹着的新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