爪哇犀:别名小独角犀,为奇蹄目、犀科、独角犀属哺乳动物,原产于亚洲东南部,印尼、越南,灭绝地区:中国、孟加拉、柬埔寨、印度、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泰国。野生于野草密布、有大片芦苇的低地雨林环境。1822年命名,共3个亚种。因其犀角被视为名贵中药,且在也门被雕刻为匕首柄,而被大量偷猎。1922年,我国境内最后一头被杀,此后,再没人在我国见到过犀牛。目前只分布在爪哇岛的乌戎库隆国家公园和越南的吉仙国家公园(越南亚种),2008年IUCN列为极危,我国1级保护动物。
犀牛家族现存5种中数量最少的,数量不到80头,且还在减少。有泥浴的习惯,雄性有领域性。身躯庞大的它胆子却很小。受惊时,常采取逃避措施,迫不得己需要防御时,用的也不是角,而是用尖锐的撩牙去对付敌害。
头体长2.5-3.5m,肩高1.6m,重可达1.4吨。体形壮硕肥大,四肢短粗,显得十分笨拙。皮肤棕黑、灰黑色,并具疣突。皮厚实、粗糙,肩腰等处褶皱明显。除了耳边和尾端有硬毛外,全身无毛,很厚的皮肤像盔甲一样。鼻上部有一只低矮的实心角,没有与头骨的骨骼结构相连。成年雌性角通常不明显,其角较印度犀小。有细长的上唇,该上唇向外延伸并超过下唇。有大的门牙齿。外皮由大皮块连接组成,像是披了厚重的盔甲。
除带仔期和交配期外,通常独居。尽管它视力不佳,但有敏锐的嗅觉和听力。能发出一系列具有独特含义的声音,包括“嘶哑”、“尖叫”、“嘴唇振动”和“鼻音”。在600m以外的地方可以听到它响亮的咆哮声。
清晨和傍晚是采食的主要时间,植食性,以小树上的叶子、嫩芽为食物,也吃一些果实。平均寿命35-40年,最长可50多年。
雄犀有一只角,雌犀没有角。
雌性3-4年,雄性6年后性成熟,2-4月是其生育高峰。孕期16个月,每次交配间隔达4-5年。每胎只生1头幼犀,幼犀哺乳为1-2年。幼犀和母亲一起生活2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