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马驼鹿:别名,为偶蹄目、鹿科、马驼鹿属哺乳动物,原产于南美洲,曾广泛分布于安第斯山脉南部,现仅分布于阿根廷南部和智利一带。栖息于森林和灌木丛开阔的区域,常出现于于崎岖的山地和陡坡地区。1782年命名,无亚种。针对濒危情况,人们采取了紧急保护措施,包括提高人们保护意识、促进私有保护区域的建立、转移在国家公园的牲畜以及圈养繁殖。
智利国兽。马驼鹿属的两个物种之一,自1976年即已处于濒危。身形较短,有一个大而黑的鼻子,眼睛小,大耳朵内侧有白色皮毛。它生性羞涩、灵活,听觉十分发达,通常是一种无声的物种,但偶尔也会打鼾和发出呼噜声。
体长140-175cm,肩高80-90cm,重40-100kg。角的枝杈间互相融合,形成侧扁掌状或叶状,雌兽虽不长角,但在相应部位略有突起。喉部具1个悬垂体,上面生有束状长毛。主蹄大,呈椭圆形,侧蹄细长触地面。此鹿种有一个奇怪的站立姿势,腿很短,后肢出现弯曲。全身的毛在冬天为黑棕色,夏天为灰棕色,颈背具有深棕色的鬃毛。粗糙的褐色皮毛在夏天又短又黑,但在冬季会长长,可在风寒温度达到零下50摄氏度时起到保温的作用。
群居物种,群落数量视情况而定,通常2-3头,有时多达11头,但以往可以超过100头。群落主要为雌鹿及幼鹿,雄鹿是独居的。在某些地区,栖息活动范围可达数百公顷领域。夏天时,它们会栖息在高海拔的地方,随着冬天的来临会垂直迁徙到海拔较低的地方的,逐步下移至森林河谷。这样在不同的季节可避免暴晒和深雪严寒。
和牛科的其他动物一样,有四个胃室内。草食性,主要吃草本植物、莎草科及地衣等。
雌性马驼鹿比雄性体型要小,雄兽头上长着长有两个长约30cm的分叉鹿角,
在交配季节,雄性可以与任何已经发情的雌性交配,检查它们的尿液,看是否已经准备好。雌性在怀孕200-220天后生产一头小鹿,生产时会离开族群,带着小鹿在林间隐蔽长达一个月的时间,以躲避食肉动物和群族中其他成员对小兽的伤害,直到小兽有能力自己隐藏。幼仔5个月左右断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