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穿山甲:别名鲮鲤_穿山甲,为贫齿目、穿山甲科、穿山甲属哺乳动物,原产于亚洲南部,中国、不丹、老挝、缅甸、尼泊尔、泰国、越南。我国广东、广西、云南、福建、重庆等地。野生于丘陵、山麓、平原的树林潮湿地带。1758年命名,共3个亚种。可再泥土中挖直径20-30cm,深2-4m的洞穴,末端的巢直径约2米。它虽然视力不佳,但不依赖于视觉,而是依靠气味来寻找猎物。
属特化物种、视觉基本退化、嗅觉非常灵敏。夜行穴居,喜炎热,能爬树。头部和体表均长有深色坚硬鳞片,腹部柔软。为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2020年,我国将它由2级升为1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头体长42-70cm,尾长28-35cm,重2-7kg。吻细长,脑颅大,呈圆锥形。具有一双小眼睛,形体狭长,全身有鳞甲,四肢粗短,尾扁平而长,背面略隆起。不同个体体重和身长差异极大。舌长,无齿,耳不发达。足具5趾,并有强爪。全身鳞甲如瓦状。鳞片与体轴平行,共15-18列自额顶部至背、四肢外侧、尾背腹面都有。尾上另有纵向鳞片9-10片。成体两相邻鳞片基部毛相合,似成束状。和同属中的其他物种的差别是耳朵露在外面。
单独生活,用长长的爪子挖掘出一个白天睡觉的洞穴,在傍晚则四处去寻找食物。虽是高度陆地动物,但有能力攀爬树木,还有很好的游泳能力。在深深的洞穴中度过冬天,洞穴位于白蚁巢旁,方便提供食物来源。在此期间,雌性产出一个幼仔,在冬季的洞穴中饲养,春季会与母亲一起出现在洞外。一旦在洞穴外面活动,年幼的穿山甲就会被带到母亲驮在尾巴上。
它们利用其强大的前爪打破白蚁或蚂蚁巢,然后用它长而粘的舌头将昆虫舀进嘴里。以长舌舐食白蚁、蚂蚁、蜜蜂或其他昆虫。猛兽、猛禽、家犬为其天敌。在进食时,穿山甲可以闭合其鼻孔和耳朵,以防止叮咬昆虫蜂拥而生,而厚厚的眼睑可以遮挡眼睛。因为它们缺乏牙齿,所以它们的膳食是在肌肉胃中被磨碎。
雌体有乳头一对。
在1岁左右达到性成熟。穿山甲繁殖力低下,一般每年仅产1胎,每胎仅产1崽,母兽繁殖年龄最多只有15年。4-5月交尾,12月或翌年1月产仔。初生幼仔身上没有鳞片,虽然它们的身体在生命的前两天柔软而有弹性,但能够在走路。如果母亲感到受威胁,它就会将幼仔卷缩在她身下或尾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