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背䶄:别名红毛耗子,为啮齿目、仓鼠科、䶄属哺乳动物,原产于欧洲、亚洲广泛分布。包括中国(黑龙江、新疆)、日本、朝鲜半岛、蒙古、俄罗斯、挪威、芬兰、瑞典。野生于针阔混交林、阔叶疏林、杨桦林、落叶松林、栎林、沿河林、台地森林及坡地林缘等生境中。1846年命名,共15个亚种。
典型的森林鼠类,体型较粗胖,夜间活动频繁,白偶见,不冬眠,居住在林内的枯枝落叶层中,在树根处或倒木旁经常能发现其洞口,有时还利用腐烂的树干洞作巢。冬季在雪层下进行活动,在雪面上有洞口,雪层中有纵横交错的洞道。
体长约10cm,尾约为体长的1/3,尾毛较短。耳较大,大部分隐于毛中。四肢短小,毛长而蓬松。额、颈、背至臀部均为红棕色,毛基灰黑色,毛尖红棕色。体侧灰黄色。背及体侧均杂有少数黑毛。吻端至眼前为灰褐色。腹毛污白色。冬毛和夏毛的颜色相似,但有的个体变异呈褐棕色。头骨较粗短,鼻骨短,后端很窄。臼齿比红背䶄略大。
胆小,采食时常攀登小枝啃食树皮和植物的绿色部分,有时还把种子等食物拖入洞中。天敌有香鼬、白鼬、伶鼬、长耳鸮、短耳鸮、乌林鸮、猛鸮等。
杂食性,除植物外,还采食小型动物和昆虫,其食性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夏两季,喜食植物的绿色鲜嫩部位,早春季节,喜欢采食一些小型动物,如蛙类和鞘翅目的某些昆虫。入秋以后,喜食的植物大多枯萎.纤维化程度加大,因此,多改变为采食营养成分较高的植物种子。冬季及早春除了吃种子以外,往往啃食树皮。
幼鼠毛色普遍较深。
4-5月开始繁殖,5-7月为繁殖高峰期。年产2-4胎,每胎4-13只,平均6-8只。我国东北地区,3月开始交配,4-6月80-90%的雌鼠妊娠。到4月下旬约有一大半进入第2次繁殖,一小半进入第3次繁殖,到6月份就出现进入第4次繁殖期的个体。在棕背䶄的种群中,5月份以前以隔年鼠为主体,7月份则以当年鼠为主体,9、10月份几乎全是当年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