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兜兰:别名,为天门冬目、兰科、美洲兜兰属、兜兰系列花卉,原产于北美洲热带地区,自墨西哥向南经巴拿马等至南美厄瓜多尔、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巴西、秘鲁等地。野生于海拔2500m以上的冷凉山区,潮湿的岩质斜坡、溪流河岸石壁,及森林下的腐殖土中,也常见于树丛的树杈上。1896年命名。野生数量极为稀少,目前处于濒危状态。人工规模化生产中,温室内应配有栽培床、水帘风机降温、加温设备、遮光系统、内循环风机等。
花型独特,具袋状的唇瓣,和艳丽巨大的花瓣,极受兰花爱好者的喜爱,是欧美市场上的最热销的盆花之一。人工培育难度较大,对基质、水质、肥料的化学成分要求都比较严格,条件不足,会使植株失去观赏价值。
陆生兰花,无假鳞茎,茎短而呈肉质。叶基生,数枚至多枚或呈二列互生,叶带形、狭长圆形或狭椭圆形,具中绿色或深绿色,叶面略有光泽,无明显叶脉,基部叶鞘互相套叠。
对温度的条件较为宽松,日间20-25℃,30-38℃时亦能忍受,但生长较差。温度过高时,可配合喷水和通风的办法来调节。夜间温度最好维持在15-20℃之间,极端低温可能会使兰株受冻,产生寒害,虽然一些高海拔的山区原种可耐0℃左右的低温,但对大多数品种而言,以不低于5℃为佳,尤其是一些热带低地生长的种类,冬季的安全越冬温度应在10℃以上。
花期会自然授粉,如果进行人工授粉,有百分之百的授粉成功。一旦获得种子,无论是通过手工授粉还是自花授粉,结出种子都会获得更好的发芽成活率。pH5.7,在萌发期间,培养室温以25℃,黑暗培养12h,要经常观察种子活力。发芽后变成褐色的原球茎,原球茎在黑暗中生长以相同的光条件下进行其他处理,经过6周的培养,选择活跃生长的绿色原球茎并单独继代培养。在温室里待6个月后,根部已长满盆,可移栽于65cm盆中培育。
花葶挺直,花茎从叶丛中心伸出,直立,高可达1m,单花。花大而艳丽,直径可达6-9cm。中萼片直立或先端微向前倾,侧萼片合生,花瓣均匀,唇瓣饱满,向内弯曲,深囊状,囊内有褐色的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