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银花:别名山花_大银花_南银花_土忍冬_山金银花_大金银花_菰腺忍冬_红腺忍冬,为川续断目、忍冬科、忍冬属、川续系列花卉,原产于亚洲中国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台湾。野生海拔200-1500m的灌丛或疏林中。入药味甘、性寒,归肺、胃经,可清热解毒,主治发热、热毒血痢、痈肿疔疮、喉痹及多种感染性疾病。山银花和金银花有4点不同:1.山银花的味道比较重,金银花则具有清香;2.金银花较大;3.金银花金银两色,而山银花,颜色较深一点,墨绿略带紫色;4.金银花的花朵绒毛较多,手感较软,而山银花较硬,且绒毛也少。
花气清香,味微苦甘,主要成份为绿原酸、木犀草苷等。花蕾入药,可作为金银花替代品,是《中华本草》收载的药用金银花的植物来源之一。其叶下面具明显的的蘑菇状腺体(由桔黄色变为桔红色),可与同属其他品种区分。
落叶木质藤本植物。树皮黄褐色渐次变为白色,嫩时有短柔毛。幼枝、叶柄、叶下面和上面中脉及总花梗均密被上端弯曲的淡黄褐色短柔毛,有时还有糙毛。叶对生,叶纸质,卵形至卵状矩圆形,顶端渐尖或尖,基部近圆形或带心形,下面有时粉绿色,主脉上有短疏毛,下面带灰白色,密生白色短柔毛,有无柄或具极短柄的黄色至桔红色蘑菇形腺。
喜温和湿润气候,喜阳光充足,耐寒、耐旱、耐涝,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0-30℃,对土壤要求不严,耐盐碱。但以土层深厚疏松的腐殖土栽培为宜。每年春季2-3月和秋后封冻前,要进行松土、培土工作。每年施肥1-2次,与培土同时进行,可用土杂肥和化肥混合使用。每次采花后追肥1次,以尿素为主,以增加采花次数。在寒冷地区,要保护老枝条越冬。一般在地封冻前,将老枝平卧于地上,上盖蒿草6-7cm,草上再盖泥土越冬,次年春萌发前去掉覆盖物。
4月播种,将种子在35-40℃温水中浸泡24小时催芽,等裂口达30%左右时播种。覆土1cm,每2天喷水1次,10余日即可出苗。扦插一般在雨季进行。在夏秋阴雨天气,选健壮无病虫害的1-2年生枝条截成30-35cm,摘去下部叶子作插条,随剪随用。把插条斜立着放到沟里,填土压实,栽后喷一遍水,以后干旱时,每隔2天要浇水1次,半月左右即能生根,第2年春季或秋季移栽。
花期4-6月,果熟期10-11月。双花单生至多朵集生于侧生短枝上,或于小枝顶集合成总状,总花梗比叶柄短或有时较长。苞片条状披针形,与萼筒几等长,外面有短糙毛和缘毛。小苞片圆卵形或卵形,顶端钝,很少卵状披针形而顶析尖。花冠白色,有时有淡红晕,后变黄色,唇形,筒比唇瓣稍长,外面疏生倒微伏毛,并常具无柄或有短柄的腺。雄蕊与花柱均稍伸出,无毛。果实熟时黑色,近圆形,有时具白粉。种子淡黑褐色,椭圆形,中部有凹槽及脊状凸起,两侧有横沟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