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虱:别名白蝇_白粉虱_小白蛾子_温室粉虱_温室白粉虱,为半翅目、粉虱科、粉虱属动物,原产于世界各地(南极洲外)均有分布。1856年命名。近年来,温室、花圃、家居为其越冬创造了有利条件,白粉虱逐渐在室内猖撅,多地泛滥成灾,尤以温室的黄瓜、番茄、架豆等被害最为明显,露地的架豆、茄子等也受害不浅。白粉虱成虫排泄物不仅影响植株的呼吸,也能引起煤烟病等病害的发生。白粉虱在植株叶背大量分泌蜜露,引起真菌大量繁殖,影响到植物正常呼吸与光合作用,从而降低蔬菜果实质量,影响商品价值。
世界性大害虫,大棚主要农作物害虫之一。寄主范围极广,可危害112个科653种植物。它1年可发生10余代,以各种虫态在保护地内越冬为害,春季扩散到露地,9月份以后迁回到保护地内。
成虫腹部末端有产卵瓣三对,(背瓣,腹瓣,内瓣),初羽化时向上折,以后展开。腹侧下方有两个弯曲的黄褐色曲纹,是腊板边缘的一部分。两对腊板位于第2、3腹节两侧。雄虫,和雌虫在一起时常常颤动翅膀。腹部末端有一对钳状的阳茎侧突,中央有弯曲的阳茎。腹部侧下方有4个弯曲的黄褐色曲纹,是腊板边缘的一部分。四对腊板位于第1、2、4、5腹节上。
成虫不善飞,有趋黄性,群集在叶背,具趋嫩性,故新生叶片成虫多,中下部叶片若虫和伪蛹多。温室白粉虱不耐低温,在辽宁均不能露地越冬。
此虫最适发育温度25-30℃,在温室内一般1个月发生1代。蛹早期,身体显著比三龄加长加宽,但尚未显著加厚,背面腊丝发达四射,体色为半透明的淡绿色,附肢残存。末期比中期更长更厚,成匣状,复眼显著变红,体色变为黄色,成虫在蛹壳内逐渐发育起来。主要危害蔬菜中的黄瓜、菜豆、茄子、番茄、辣椒、冬瓜、豆类、莴苣以及白菜、芹菜、大葱,甚至牡丹花等都能受其为害,还能危害花卉、果树、药材、牧草、烟草等。
雌虫个体比雄大,经常雌雄成对在一起,大小对比显著。
交配后,1头雌虫可产100多粒卵,多者400-500粒。卵椭圆形,具柄,开始浅绿色,逐渐由顶部扩展到基部为褐色,最后变为紫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