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腹园蛛:别名大腹蜘蛛,为蜘蛛目、圆蛛科、圆蛛属爬行动物,原产于世界各地均有广泛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也有分布。1878年命名。在消灭农田害虫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其毒液有一定药用价值,中医学有园蛛入药的记载。
生活种最常见的蜘蛛品种之一。野生环境多样,多在厩舍、屋檐下、庭院篱笆上、树上、农田植株之间都有分布。会结大型圆网,多在傍晚布网,网可连续用数日,如有破损和污物则加以修补和清理。
体长1.2-2.2cm,足展可达3倍体长。雌蛛体色与斑纹多变异,一般黑或黑褐色。背甲扁平,前端宽,中窝横向,颈沟明显。胸板中央有一T形黄斑,周缘呈黑褐色轮纹。腹部背面前端有肩突,心脏斑黄褐色,其两侧各有2个黑色筋点,呈梯形排列。腹背后部直至体末端有一棕黑色叶斑,边缘有黑色波纹,叶斑两侧为黄褐色。纺器黑褐色。外雌器垂体呈黑色,弯曲部柔软,黄白色,有环纹,末部褐色,坚硬,边缘卷起。
有织网捕食的习性,织网较大,网上约有15-20条辐射线,10-15条螺旋线。傍晚落网的猎物,它会及时搬运到网中央取食或贮存,白天落网的猎物用蛛丝捆缚存放原处,待傍晚再移动。
主要以网捕食鳞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同翅目和直翅目害虫。
雄蛛比雌蛛小一些,体长1.2-1.7cm。中窝横凹呈坑状。步足较雌蛛长。第1对步足胫节末端较粗,下方内侧角有粗刺,后跗节基半部有一弧形弯曲。
卵生。北方7-8月性成熟,8-10月产卵于树皮裂缝、岩石下、屋檐下、墙缝中。卵扁圆形,黄褐色,外包有一层较粗的粽色蛛丝,排列呈不规则状。内含卵在500-1000粒。次年5、6月孵出幼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