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蚜:别名高粱色蚜,为半翅目、蚜科、色蚜属动物,原产于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等地,我国各地均可见。1897年命名。发生数量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与气象和天敌因素密切相关,春夏干旱极易导致大发生。主要为害高粱,还可为害玉米、谷子、小麦及其他禾本科植物。常见天敌有瓢虫类、食蚜蝇、蜘蛛、草蛉、蚜茧蜂等。当天敌单位与蚜虫比在1/100以下时,对其发生数量有一定抑制作用。
危害大,十分常见的农业害虫,以成、若蚜聚集在高粱叶背,由下部叶片向上蔓延,刺吸汁液,并排出大量蜜露,滴落在茎叶上,油亮发光,致寄主养分大量消耗,影响光合作用。轻则叶片变红,重则叶枯,严重减产或绝收。
体长0.15-0.2cm。分为两性世代和孤雌胎生世代。前者雌蚜无翅,较小,与雄蚜交尾后产卵,又称无翅产卵雌蚜。雄蚜有翅,较小,触角上感觉孔较多,行动迅速。
辽宁6月旬温23℃以上,相对湿度50-60%,旬降水量10mm左右,则大发生频率高,为害重。南方旬均温在20-28℃,相对湿度60-75%则繁殖快,为害重。
吉林公主岭年生16代,沈阳19-20代。以卵在获草的叶鞘或叶背上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地表气温高于10℃以上时,越冬卵陆续孵化为干母,沿根际土缝爬至获草根部为害嫩芽,繁殖1-2代后,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高粱出苗后,开始产生有翅胎生雌蚜,迁飞到高粱上为害,逐渐蔓至全田。当高粱未封垄之前,旬降雨量高于5cm,相对湿度高于75%,气温低,会抑制高粱蚜的发生和蔓延。
孤雌胎生世代无翅孤雌胎生母蚜长卵形,米黄色至浅赤色,触角细长6节,等于或略长于体长1/2,复眼大,棕红色。尾片圆锥形,钝,中部稍粗。口器黑色4节,末节最长。有翅孤雌胎生母蚜体长卵形,米黄色,具暗灰紫色骨化斑。
其发生世代短,繁殖快,每年可繁殖16-20余代,北方以卵越冬,南方以成虫及若虫在为害株的茎秆及叫鞘内越冬。卵长卵圆形,初黄色,后变绿至黑色,有光泽。越冬卵春季地表温度10℃左右孵化,在根部取食,以后逐渐上移嫩茎、幼芽上孤雌生殖为害。第2代后产生有翅孤雌蚜及无翅孤雌蚜,当5月高梁出苗后,即迁往高梁田繁殖为害,每头孤雌蚜平均产仔70-50头,夏季5天即可完成1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