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长管蚜:别名谷网蚜,为半翅目、蚜科、谷网蚜属动物,原产于亚洲、欧洲、非洲东部、北美洲等地。我国各地均有发现,主要寄生于小麦、大麦、燕麦,南方偶害水稻、玉米、甘蔗、获草等。主要天敌有瓢虫、食蚜蝇、草蛉、蜘蛛、蚜茧峰、蚜霉菌等。2023年列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
我国各产麦区的常见害虫。前期集中在叶正面或背面,后期集中在穗上刺吸汁液,致受害株生长缓慢,分蘖减少,千粒重下降,是麦类作物重要害虫,也是麦蚜中的优势种。
孤雌蚜体长约0.3cm,宽0.14cm。长卵形,草绿色至橙红色,头部略显灰色,腹侧具灰绿色斑。触角、喙端节、财节、腹管黑色。尾片色浅。中胸腹岔短柄。额瘤显著外倾。触角细长,全长不及体长。喙粗大,超过中足基节。端节圆锥形,是基宽的1.8倍。腹管长圆筒形,在端部有网纹十几行。
年发生20-30代,多数地区以无翅孤雌成蚜、若蚜,在麦株根际或四周土块缝隙中越冬,有的可在背风向阳的麦田的麦叶上继续生活。
生长适温10-30℃,其中18-23℃最适,气温12-23℃产仔量48-50头,24℃则下降。11月中下旬后,随气温下降开始越冬。春季返青后,气温高于6℃开始繁殖,低于15℃繁殖率不高,气温高于16℃,麦苗抽穗时转移至穗部,虫田数量迅速上升,直到灌浆和乳熟期蚜量达高峰,气温高于22℃,产生大量有翅蚜,迁飞到冷凉地带越夏。
有翅孤雌蚜椭圆形,绿色,触角黑色。喙不达中足基节。腹管长圆筒形,黑色,尾片长圆锥状。
在我国中部和南部,全年孤雌生殖。在麦田春、秋两季出现两个高峰,夏天和冬季蚜量少。秋季冬麦出苗后从夏寄主上迁入麦田进行短暂的繁殖,出现小高峰。北方春麦区或早播冬麦区常产生孤雌胎生世代和两性卵生世代,世代交替。在这个地区多于9月迁入冬麦田,10月上旬均温14-16℃进入发生盛期,9月底出现性蚜,10月中旬开始产卵,11月中旬均温4℃进入产卵盛期并以此卵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