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红铃:别名棉红铃虫_棉花红铃虫,为鳞翅目、麦蛾科、红铃虫属动物,原产于世界各地产棉国家均有分布,我国除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其他各产棉区均有发生。为害蕾时,从顶端蛀入造成蕾脱落。为害花时,吐丝牵住花瓣,使花瓣不能张开,形成扭曲花或冠状花。在铃长到10-15mm时钻入,侵入孔很快愈合成一小褐点,有时在铃壳内壁潜行成虫道,呈水青色。为害种子时,吐丝将两个棉籽连在一起。
世界性农业危害最大的害虫之一,亦是国内外重要检疫对象之一。寄主植物有8科27属78种,其中以锦葵科为主,为害棉花的蕾、花、铃和种子,引起蕾铃脱落,导致僵瓣、黄花等。
体长1-2cm。老熟幼虫化蛹前,在铃壁上咬一个羽化孔,有的直接出铃在土缝等处化蛹。绝大部分成虫在白天羽化,成虫产卵期长,能延续15天之久。
成虫飞翔力强,趋弱光,对3瓦的黑光灯有较强的趋性。1年发生3代,以幼虫越冬。第1代幼虫主要取食蕾,第二代幼虫为害花、蕾和青铃,第3代幼虫绝大部分集中在青铃上为害。初孵幼虫必须在24小时内钻入蕾或铃中,否则会死亡。
适温25-30℃,湿度80-100%时,羽化最多,20℃以下或35℃以上,对其生长不利。气候干旱,对成虫产卵和卵的孵化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棉红铃虫的越冬基数直接影响第1代的发生轻重,越冬死亡率高,基数小则第一代发生轻,反之,则重。主要危害作物:除棉等锦葵科棉属外,还有洋绿豆、洋麻、蜀葵、黄麻、亚麻等8科77种植物。天敌有60多种,如澳州赤眼蜂、金小蜂、茧蜂、姬蜂、草蛉、小花蝽等。
成虫产卵部位常因代别和棉株的生长发育阶段不同而各异,第1代的卵往往集中产在棉株嫩头及其附近的果枝、未展开的心叶、嫩叶、幼蕾的苞叶上等;第2代产卵于青铃上,其中以产在青铃的萼片和铃壳间最多,其次在果枝上;第3代卵多产在棉株中、上部的青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