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铃虫:别名棉铃实夜蛾,为鳞翅目、夜蛾科、夜蛾属动物,原产于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均有分布。我国各棉区普遍发生。棉铃虫、烟青虫、斜纹夜蛾以及粘虫也并非一无是处,它们可以吃掉大量杂草,可用于果园的除草,且杂草的残枝败叶以及棉铃虫的粪便、蜕皮和尸体也可以为果树提供养分,促进果树高产。同时,棉铃虫又是许多候鸟(如燕子)的食物,因而对于候鸟的保护也起到一定作用。可见,对于整体个生态系来说,棉铃虫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针对性的进行保护与开发,使其变害为宝。
幼虫蛀食棉花的蕾、花、铃,每年造成我国农业损失达数十亿元。其幼虫体色多变,具有极大的观赏价值,因而可以通过饲喂不同的食物来改变其体色来实现其观赏价值。其虫体营养高,可开发为饲料,供啮齿、鸟类、鱼类等食用,变害为宝。
成虫体长1.5-2cm,翅展2.7-3.8cm。前翅翅尖突伸,外缘较直,斑纹模糊不清,中横线由肾形斑下斜至翅后缘,外横线末端达肾形斑正下方,亚缘线锯齿较均匀。后翅灰白色,脉纹褐色明显,沿外缘有黑褐色宽带,宽带中部2个灰白斑不靠外缘。前足胫节外侧有1个端刺。蛹纺锤形,赤褐至黑褐色,腹末有一对臀刺,刺的基部分开。气门较大,围孔片呈筒状突起较高。入土5-15cm化蛹,外被土茧。
寄主植物有30多科200余种,是棉花蕾铃期钻蛀性害虫,主要蛀食蕾、花、铃,也取食嫩叶。蕾被蛀食后苞叶张开发黄,2-3d后脱落。
在传统人工饲料饲养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简化改进。将产于纱布上的卵经消毒晾干后,直接放于塑料保鲜袋中孵化。初孵幼虫用毛笔移入特制的带盖10孔饲养盒,每孔1头,接虫前每孔加人工饲料4-5g,接虫后加盖,直至化蛹。幼虫化蛹后用培养皿收集,直接放于成虫饲养笼中,任其羽化、交配和产卵。采用这一改进饲养技术,幼虫存活率、化蛹率、羽化率等均有显著提高,棉铃虫的病害明显减少,同时节约饲养成本约50%。
雌蛾赤褐色,雄蛾灰绿色。雄性生殖器的阳茎细长,末端内膜上有1个很小的倒刺(烟夜蛾无)。老熟幼虫4-5cm,初孵幼虫青灰色,以后体色多变,分为:1.体色淡红,背线,亚背线褐色,气门线白色,毛突黑色。2.体色黄白,背线,亚背线淡绿,气门线白色,毛突与体色相同。3.体色淡绿,背线,亚背线不明显,气门线白色,毛突与体色相同。虫体各体节有毛片12个。体表密生长而尖的小刺。
卵近半球形,底部较平,顶部微隆起。初产时乳白色或淡绿色,逐渐变为黄色,孵化前紫褐色。卵表面可见纵横纹,其中伸达卵孔的纵棱有11-13条,纵棱有2岔和3岔到达底部,通常26-2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