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蛾:别名米螟蛾,为鳞翅目、螟蛾科、米螟属动物,原产于全球各地均有分布。主要危害粮食、油料、籽饼、各种干果、醋栗、可可豆、可可粉、咖啡、巧克力、花生、棉籽、豇豆、蒲、姜饼、肉豆蔻、生药材等,喜食谷类,尤其是大米。交配后1-2天即产卵于粮堆表面或仓库缝隙中。
是最常见的粮食仓库害虫之一,在大米、小麦、玉米、小米、花生、芝麻、干果等上均能发现。幼虫喜欢栖息于碎米中,并吐丝把碎米连缀而筑成筒状长茧。成虫每年6月中、下旬成虫羽化,喜欢在夜间活动,白天静息在仓库墙壁或麻袋上。
翅展约1-1.8cm。复眼棕褐色。前翅长椭圆形,外缘圆弧状,灰褐色,翅面有不甚明显的纵条纹。后翅比前翅宽阔,灰黄色。
每年发生2-7代,以幼虫越冬。每一雌蛾可产卵约150粒。在温度为21℃左右的条件下,完成一代约需42天。卵约经7天便孵化为幼虫。幼虫期约25天。蛹期约10天。
可用米糠、麦糠等饲养。在室温26-30℃,相对湿度75-80%,发育历期45-60天。其中卵期3-5天,幼虫期35-46天,蛹期7-9天。蛹长约11mm,纺锤形,淡棕色。性喜高温多湿,因而使其在自然环境中的地理分布上受到限制。米蛾只在我国广东,云南等地发生,并不为害。在北方各省由于春季干旱、冬季寒冷,则不能生存。成虫寿命短,约7-10天。
幼虫长约13mm,头部赤褐色,身体黄白色。
卵圆卵形,淡黄色,有光泽。每一雌蛾一生最多产卵500粒,平均200粒左右。蛾的寿命4天左右。雌蛾喜欢在暗处产卵,羽化后第一、二天产卵最多。卵在20-25℃约4-5天孵化,28-30℃约3—4天,同批卵孵化比较整齐。从孵化开始24小时内可达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