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虫:别名麦蚕_剃枝虫_五彩虫_粟夜盗虫,为鳞翅目、夜蛾科、光腹夜蛾属动物,原产于世界各地均有分布,我国除新疆未见报道外,遍布各地。迁飞性害虫,以幼虫和蛹在土下越冬,北纬33°以北地区不能越冬。热带地区终年繁殖,无越冬现象。北方春季出现的在大量成虫系由南方迁飞所至。2012年,全国发生面积近5000万亩,危害程度近十年最重。
危害麦、稻、粟、玉米等禾谷类作物,及棉花、豆类、蔬菜等16科104种以上植物。幼虫食叶,大发生时可将叶片全部食光。因其群聚性、迁飞性、杂食性、暴食性,成为危害极大的全国性农业害虫,2020年被农业农村部列入1类农作物病虫害。
成虫体长1.5-1.7cm,翅展3.6-4cm。头部与胸部灰褐色,腹部暗褐色。前翅灰黄褐色、黄色或橙色,变化很多。内横线往往只现几个黑点,环纹与肾纹褐黄色,界限不显著,肾纹后端有一个白点,其两侧各有一个黑点。外横线为一列黑点。缘线为一列黑点。后翅暗褐色,向基部色渐淡。蛹红褐色,腹部5-7节背面前缘各有一列齿状点刻,臀棘上有刺4根,中央2根粗大,两侧的细短刺略弯。
每年发生世代数因地区而异。北方2-3代,南方4-8代。海拔1000m左右高原1年发生3代,海拔2000m左右高原则发生2代。春夏向北迁飞扩散时,主要受气流冷暖交锋的影响,而造成为害程度不同。黏虫在我国东半部每年有4次大范围的迁飞活动,具有2种迁飞方式。春季和夏季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地区,或从低海拔向高海拔地区迁飞。秋季回迁时,从高纬度向低纬度地区,或从高海拔向低海拔地区迁飞。
发生量与温湿度关系密切。适温10-25℃,湿度85%以上。喜好潮湿,怕高温和干旱,不耐0℃以下低温,和35℃以上高温。雨水多,湿度过大,也可控制黏虫发生。凡密植、多雨、灌溉条件好、生长茂盛的水稻、小麦,或荒草多、大的玉米、高粱地,黏虫发生量多。小麦、玉米套种,有利于黏虫的转移为害,黏虫发生较重。
老熟幼虫体长3.8cm,头红褐色,头盖有网纹,额扁,两侧有褐色粗纵纹,略呈八字形,外侧有褐色网纹。体色由淡绿至浓黑,常因食料和环境不同而有变化。在大发生时背面常呈黑色,腹面淡污色,背中线白色,亚背线与气门上线之间稍带蓝色,气门线与气门下线之间粉红色至灰白色。腹足外侧有黑褐色宽纵带,足的先端有半环式黑褐色趾钩。
产卵适温19-22℃,湿度90%左右。低于15或高于25℃,产卵明显减少。卵长约0.5mm,半球形,初产白色渐变黄色,有光泽。卵粒单层排列成行成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