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巨蝼蛄:别名蟪蛄_天蝼_欧洲蝼蛄,为直翅目、蝼蛄科、蝼蛄属动物,原产于欧洲西班牙,野生于平原、轻盐碱地以及沿河、临海、近湖等低湿地带,特别是砂壤土和多腐殖质的地区。1758年命名。蝼蛄属现有49个成员,其中有2个品种已灭绝。蝼蛄科下有13属131种,分布于除了南极洲之外的各大陆,栖息在温暖潮湿、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或砂壤土中。
世界上体型最大的蝼蛄家族成员,体长可达7cm。最初被发现于英国,但是现已在英国灭绝。它体型笨重,能够迅速挖掘隧道,在地下快速移动,模仿其叫声或利用灯光诱捕比从土壤中捕捉更容易。此外,它的成虫和幼虫都擅长游泳。
体长6-7cm。体狭长,头小,圆锥形。复眼小而突出,单眼2个。前胸背板椭圆形,背面隆起如盾,两侧向下伸展,几乎把前足基节包起。前足特化为粗短结构,基节特短宽,腿节略弯,片状,胫节很短,三角形,具强端刺,便于开掘。内侧有1裂缝为听器。前翅短,仅以对角线脉和斜脉为界,形成长三角形室。端网区小,体色茶褐或黑褐色。
它的一生几乎都生活在地下,通过挖掘各种洞穴和隧道来觅食、躲避捕食者、吸引配偶、交配和哺育后代,其中觅食和逃生是它们的主要目的。挖掘时,它们利用强壮的铲状前肢将土壤向两边移动,开辟通道。具有强烈的趋光性,喜趋向光亮的地方。肛门腺能够分泌一种粘稠的液体,可以阻止蚂蚁等其他昆虫的捕食。雄虫能鸣叫。
主要栖息于青沙土地和轻度盐碱地区,在粘土地和重度盐碱地区分布相对较少。它生活在地下,可钻入湿土中15-20cm。前足适于铲土,夜间可出洞。它属于杂食性昆虫,主要吃植物根,喜食禾本科作物和杂草。大量发生时,可损害作物和园林。
雌虫产卵器退化。
卵生。雌虫产卵于土穴内,穴内存放植物作为孵出若虫的食物,有护卵和若虫的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