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哺乳鸟类爬行鱼虾海水昆虫花卉绿植多肉水草作物好文商品
  • 突灶螽(6)

    突灶螽_灶蟋_灶蟀_驼蟋_灶姬_灶鸭_灶虾_灶马蟋_灶姬娘娘_短翅灶蟋
  • 突灶螽:别名灶蟋_灶蟀_驼蟋_灶姬_灶鸭_灶虾_灶马蟋_灶姬娘娘_短翅灶蟋,为直翅目、驼螽科、芒灶螽属动物,原产于世界各地(除南、北极)均有分布,我国各地均有。野生于中低海拔山区,夏季常见于田野草石、土隙间,入秋后进入居民室内的厨房、灶间、或餐馆、豆腐坊的宅基、墙角、砖瓦的缝隙间,喜欢生活在炉灶等温暖的地方,对人无害。一年四季都是它生长繁殖的季节。

    世界分布最广的昆虫之一,无翅,会鸣叫,靠腿部摩擦发声。因常出没于灶台与杂物堆的缝隙中,以剩菜、植物及小型昆虫为食而得名。跳跃动作像芭蕾,被誉为“昆虫界的舞蹈家”。蛛丝马迹中的马,既是指它的别称“灶马蟋”。

  • 科目分类:鸣虫
    生存环境:灌丛
    颜色分类:褐色_黄色
    居住环境:洞栖
    最大体型:3cm
    性情分类:温和
    寿命年限:1年
    适宜温度:24℃±5℃
    食物饲料:杂食

  • 突灶螽形态特征 >

    成虫体长2-3cm,翅退化。其体形硕长,大于蟋蟀,通体黄褐色,头额部有浅色直纹,眼稍突出。体长36-38mm,体色红褐色至黑褐色,体型宽大,体背隆突或驼背状,故称“驼螽”。体表坚实,前胸背板有2条不明显的纵纹。六肢长,关节及胫节具棘刺,转节黄白色,后脚腿节异常粗大,侧缘淡黄褐色具线状斑纹。

  • 突灶螽生活习性 >

    穴居群栖性昆虫。常于傍晚开始外出活动,有趋光性,夜间会跳到灯光附近。四季鸣叫,鸣声“唧唧唧”连续不断。

  • 突灶螽饲养方法 >

    杂食,在野外时以植物的茎、果、叶为食,在室内则以饭粒、菜屑等为食,也吃小昆虫。幼虫每只需经历几次蜕皮后才可变为成虫,每蜕一次皮,身体都会长大一些。

  • 突灶螽雌雄分辨 >

  • 突灶螽繁殖方式 >

    最后一次蜕皮后约3-5天后雌、雄性成熟。雌性一般选择体型较大的雄性进行交配。交配前,它们互相用触角触碰,之后,雌性慢慢爬上雄性后背,生殖器与雄性的对接。精托排出后,雄性独自离开觅食以补充体力,以便下次交配。而雌性会把腹部向前弓,咬食精托以获得营养。

  • 转载请注明出处,并添加原文链接:
    https://sbike.cn/k/tuzaozhong/


    • 其它相关主题

    • 日本条露螽

      日本条露螽


      体形狭长而优美的鸣虫品种,其形态与脊螽很相似。头顶尖角形,侧扁,触须黄色或黄褐色,也有一种为枯色的,称为枯色型。翅上有黑色的斑点。后翅长而发达,叠在前翅下面,并且超出前翅。

    • 巨沙螽

      巨沙螽


      直翅目体型最大物种。在巨竹节虫之前,曾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昆虫,怀孕的雌性巨沙螽体重可达70g以上。与其他同类物种相比,堪称“巨人”。它虽然已不是体型最大的昆虫,但它可称为最凶悍的昆虫之一。

    • 刻点铁蟋

      刻点铁蟋


      其鸣声优美,回音极佳,犹空谷传音,非常嘹亮。每至夏夜,当斗蟋蟀还没有开始鸣叫的时候,铁弹子已经先声夺人,草茎里响起它那明亮高昂的叫声。因其鸣声超群,且形色美丽,与马铃被人并称为鸣虫两绝。

    • 赤胸墨蛉

      赤胸墨蛉


      因全身墨黑发亮,前胸、背板带有赤色而得名。体态小巧秀美,色泽亮丽,鸣声别有韵味,被誉为“鸣虫黑牡丹”。因整体象黑蚂蚁,又称为“蚁蛉”。它的足端有较强的附着力,能在叶片的背面很自如地倒悬行走。

    • 大蟋蟀

      大蟋蟀


      体形最大的蟋蟀,且非常强壮,号称蟋蟀之王,又因其危害花生等农作物,又被称为“花生大蟋”。其通体暗褐色,触须呈丝状,发音镜不大,呈长方形。后肢特别强壮发达,善于跳跃,胫节上有两排刺,每排4-5枚。

    • 长颚斗蟋

      长颚斗蟋


      也是我国常见的斗虫宠物,虽然其貌不扬,但极为好斗,且战斗力不逊于迷卡斗蟋。因其上颚很长,在比赛中容易咬伤对手致残甚至致死,所以被拒之于正式的斗蟋赛事之外。鸣声清澈嘹亮,为节奏中速的句-句-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