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老虎:别名地蚕_土蚕_地老虎_切根虫_夜盗虫,为鳞翅目、夜蛾科、地老虎属动物,原产于世界各地,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北方主要危害落叶松、红松、水曲柳、核桃楸等苗木。南方危害马尾松、杉木、桑、茶等苗木,在西北危害油松、沙枣、果树等苗木。农作物危害棉花、玉米、小麦、高粱、烟草、马铃薯、麻、豆类、蔬菜及多种低矮草本植物。成虫具有强烈的趋化性,喜吸食糖蜜等带有酸甜味的汁液,作为补充营养,故可用糖、醋、酒混合液诱杀。第1代成虫有群集习性,易于捕捉,对普通灯趋光性不强,但对黑光灯趋性强。
危害百余种植物,是对农业、林木幼苗危害很大的地下害虫。成虫白天潜伏于土缝中、杂草间、屋檐下,夜间活动、取食、交尾、产卵,以晚间7-10时最盛。春季气温达8℃时,即开始活动,温度越高,活动的数量与范围亦愈大,大风夜晚不活动。
成虫体长2.1-2.3cm,翅展4.8-5cm。头部与胸部褐色至黑灰色,。腹部灰褐色,前翅棕褐色,前缘区色较黑,翅脉纹黑色,基线双线黑色,波浪形,线间色浅褐。缘毛褐黄色,有一列暗点。后翅半透明白色,翅脉褐色,前缘、顶角及端线褐色。蛹黄褐至暗褐色,腹末稍延长,有一对较短的黑褐色粗刺。
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年发生代数随各地气候不同而异,愈往南年发生代数愈多,以雨量充沛、气候湿润的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及北方的低洼内涝或灌区发生比较严重。在长江以南以蛹及幼虫越冬,适宜生存温度为15-25℃。天敌有知更鸟、鸦雀、蟾蜍、鼬鼠、步行虫、寄生蝇、寄生蜂及细菌、真菌等。
幼虫6-8龄,食性很杂,主要为害各类作物的幼苗期,比如棉花、麦类、玉米、高粱、粟、豆类、十字花科蔬菜、瓜类、烟草、茄、番茄、马铃薯、甘薯、茶、甜菜、洋葱等等。1-3龄幼虫日夜均在地面植株上活动取食,取食叶片成孔洞或缺刻。4龄后,白天躲在表土内,夜间出来取食,尤其在晚上9时及清晨5时活动最盛,在阴暗多云的白天,也可出土为害。成虫寿命,雌蛾20-25d,雄蛾10-15d。
雄蛾触角双栉形,栉齿短,下唇须斜向上伸,额光滑无突起,上缘有一黑条,头顶有黑斑,颈板基部色暗,基部与中部各有一黑色横线,下胸淡灰褐色,足外测黑褐色,胫节及各跗节端部有灰白斑。幼虫头部暗褐色,侧面有黑褐斑纹,体黑褐色稍带黄色,密布黑色小圆突,腹部末端肛上板有一对明显黑纹,背线、亚背线及气门线均黑褐色,不很明显,气门长卵形,黑色。
成虫羽化后3-4天交尾,交尾后第2天产卵,卵产在土块上及地面缝隙内。通产卵1000粒左右,多的在2000粒以上,少的仅数十粒,分数次产完。卵的历期随气温而异,平均温度在19-29℃的情况下,卵历期为3-5d。卵扁圆形,花冠分三层,第1层菊花瓣形,第2层玫瑰花瓣形,第3层放射状菱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