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别名蛐蛐_斗蟋_白虫_财积_促织_吟蛩_迷卡斗蟋,为直翅目、蟋蟀科、斗蟋属动物,原产于亚洲中国东部及南部大部分地区。野生于野外地面、土堆、石块和墙隙中。常掘洞或利用现成瓦砾石块缝隙而居,并啮食植物的茎、叶、种实和根部,偶尔捕食小型昆虫。每到夏天,雄性为了求偶,会不间断地鸣叫,直到深秋才逐渐停止。
被誉为天下第一虫,三大宠物鸣虫之一,也是我国最常见的斗虫,即人们常说的“蛐蛐儿”。其通体黑褐色,头大,顶部宽圆,颜面圆凸饱满。野外占据地域宽广,同性间具很强的斗性。鸣声响亮、清澈嘹亮、节奏中速的:句-句-句。
成虫体长1-2cm。后头有6条黄色短纵纹,两侧单眼之间具1条中间狭两端宽,形似大括号的黄色横带,中单眼处具一小黄斑点。前胸背板横长方形,具淡黄色斑纹。前翅略不达腹端。后翅短于前翅。亦有后翅长于前翅的个体,俗称“飞机翅”。拉丁属名Velarifictorus有“覆盖物”之意。
雄性具极强的领地性,一个洞穴只能容纳一只雄性或和单只雌性配偶。为了争地盘、争配偶,常与其他雄虫个体进行殊死决斗。鸣声连续无间断。在无干扰的情况下,鸣叫长达几十分钟,甚至100分钟以上。单只雄性独处时会发出召唤雌虫的声音。2只以上的雄性在一起,时会发出嘹亮的警戒声、挑战声或胜利声。1雄1雌在一起时会发出欢迎声、求爱声,如果雌性不理会雄性的求爱时则会发出一种催促声。
所筑洞穴常带蓬盖状伸出物,与地面约成45°角。
雄虫前翅长达腹端,发音镜斜长方形,内有一弯成直角的翅脉将镜分为两室,斜脉2条,端区约与发音镜等长,末端圆。雌虫前翅短于腹部末端,后翅超过腹端似尾状,常脱毛,产卵管长于后足腿节。
雌性一般选择体型较大的雄性进行交配。交配前,雄性会为了吸引雌性注意而连续地、不间断地尖声鸣叫,它们互相用触角触碰,之后,雌性慢慢爬上雄性后背,生殖器与雄性的对接。与其他蟋蟀科昆虫一样,雄性开始不断收缩腹部排出精荚,整个过程约20分钟左右。交配后3-14天雌虫产卵,最多可产百枚卵。卵形似米粒,极其微小,呈褐色。卵在自然条件下开始孵化,约1年后一龄幼虫破土而出倒挂在植物上利用重力进行第一次蜕皮。每只斗蟋需经历几次蜕皮后才可变为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