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粉虱:别名小白蛾_银叶粉虱,为半翅目、粉虱科、小粉虱属动物,原产于欧洲,世界各地均有侵入。我国各省均有发现。1889年命名。白色小飞虫,体型极小,停在植株上时,左右翅合拢呈屋脊状。除危害番茄、黄瓜、西葫芦、茄子、豆类、十字花科蔬菜及果树、花卉、棉花等作物外,还寄生于多种杂草上。危害严重时减产七成以上,甚至造成绝收。以成虫、若虫刺吸植株使其长势衰弱,叶片呈银叶症状,产量和品质下降,同时还分泌蜜露,引发煤污病,发生严重时,叶片呈黑色,严重影响植株光合作用和花卉观赏效果,甚至整株死亡。
原产于欧洲,因首次发现于希腊的烟草上而得名。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贸易传遍世界,称为世界性害虫。食性杂,寄主广泛,可传播30种植物上的70多种病毒病发育速率快,繁殖率高,具有极强的暴发性。通常在寄主植物叶片背面取食,有较强的隐蔽性。
属渐变态昆虫,其个体发育分卵、若虫、成虫3个阶段。若虫3龄,通常将第3龄若虫蜕皮后形成的蛹称伪蛹或拟蛹。成虫体长0.1cm左右,主要寄生于叶背,体淡黄白色,翅2对,白色,被蜡粉无斑点,比温室白粉虱小,前翅脉1条不分叉,静止时左右翅合拢呈屋脊状,脊背有一条明显的缝。伪蛹瓶形孔长三角形,舌状突长匙状,顶部三角形,具有1对刚毛,尾沟基部有57个瘤状突起,壳呈淡黄色,边缘薄或自然下垂,无周缘蜡丝。
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1年可以发生11-15代,且世代重叠。刚孵化的烟粉虱若虫在叶背爬行,寻找合适的取食场所,数小时后即固定刺吸取食,直到成虫羽化。成虫喜欢群集于植株上部嫩叶背面吸食汁液,随着新叶长出,成虫不断向上部新叶转移。故出现由下向上扩散危害的垂直分布。最下部是蛹和刚羽化的成虫,中下部为若虫,中上部为即将孵化的黑色卵,上部嫩叶是成虫及其刚产下的卵。成虫喜群集,不善飞翔,对黄色有强烈的趋性。
多在叶背及瓜毛丛中取食,卵散产于叶背面。若虫初孵时能活动,低龄若虫定居在叶背面,灰黄色,类似介壳虫。危害初期,植株叶片出现白色小点,沿叶脉变为银白色,后发展至全叶呈银白色,如镀锌状膜,光合作用受阻,严重时植株除心叶外的多数叶片布满银白色膜,导致植株生长缓慢,叶片变薄,叶脉、叶柄变白发亮,呈半透明状。幼瓜、幼果受害后变硬,严重时脱落,植株萎缩。成虫的寿命为10-22天。
烟粉虱若虫为淡绿色至黄色,1龄若虫有足和触角,能活动。在2、3龄时,烟粉虱的足和触角退化至只有一节,固定在植株上取食。3龄若虫蜕皮后形成伪蛹,蜕下的皮硬化成蛹壳。
可全年繁殖,从卵发育到成虫需要18-30天不等。每头雌虫可产卵30-300粒,在适合的植物上平均产卵200粒以上。也有报道,烟粉虱以26-28为最佳发育温度,在此温度条件下,卵期约5天,若虫期15天,完成1个世代仅需19-27天。卵具光泽,呈长梨形,有小柄,与叶面垂直,卵柄通过产卵器插入叶表裂缝中,大多不规则散产于叶背面,也见于叶正面。卵初产时为淡黄绿色,孵化前颜色慢慢加深至深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