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青虫:别名青虫_烟夜蛾_烟草夜蛾,为鳞翅目、夜蛾科、夜蛾属动物,原产于亚洲东南部,中国(全国)、日本、朝鲜、印度、缅甸、印尼等地。1852年命名。以幼虫蛀食花、果危害,为蛀果类害虫。我国北部每年发生2代,南部可发生5-6代。越冬代成虫5-6月出现,并为产卵盛期。第1-3代主要危害春、夏烟,第4代危害夏烟花朵、果实,其中以第2、3代危害烟草最重。
对烟草类作物危害很大的常见害虫。幼虫食嫩叶和花果,症状与棉铃虫相同。前期烟青虫数量较多,后期则以棉铃虫占多。危害辣椒时,整个幼虫钻入果内,啃食果皮、胎座,并在果内缀丝,排留大量粪便,使果实不能食用。
成虫体长约1.5cm,翅展2.7-3.5cm。黄褐色,前翅上有几条黑褐色的细横线、肾状纹和环状纹较棉铃虫清晰。后翅黄褐色,外缘的黑色宽带稍窄。蛹赤褐色,纺锤形,体长体色与棉铃虫相似,腹部末端的1对钩刺靠近。
成虫白天多隐蔽在作物叶背或杂草丛中,夜晚或阴天活动。初孵幼虫先取食卵壳,然后取食嫩叶表皮组织,形成孔洞或缺刻。也蛀食蕾、嫩果等。初龄幼虫昼夜取食,3龄后食量增大,能转株、转果为害,白天多潜伏于寄主叶下或土缝间,夜间活动危害。幼虫有自残性和假死性。
幼虫期12-50天。老熟幼虫不食不动,经过1-2天后入土作土茧化蛹,入土深度一般为3-5cm,越冬蛹稍深。越冬场所多为留种烟地、辣椒等蔬菜地及晚秋寄主植物地。可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老熟幼虫体长3-4cm,体色变化很大,有绿色、淡绿色、黄白色、以至淡红色、黑紫色。两根前胸侧毛的连线不与前胸气门下端相切,远离前胸气门下端。气门上下两端较圆,故气门片的宽度也较均匀。气门片的颜色一般为褐色。体上的小刺较棉铃虫的短。体壁柔薄且较光滑。
成虫羽化后半小时左右开始飞翔,1-3天内交配产卵,交配时间多在夜晚8-11时。成虫产卵期4-6天,多在晚9点至次晨10时前,以晚11时最盛。前期产卵在寄主作物上部叶片正反面的叶脉处,后期多产在果、萼片或花瓣上,一般每处产1粒卵,偶有3-4粒在一起。每头雌虫可产卵千粒以上。卵较扁,淡黄色,卵壳上有网状花纹。纵棱一长一短为主,为双序式。卵孔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