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刀螳:别名华刀_素叶螳螂_枯叶大刀螳_中华大刀螳螂,为螳螂目、螳螂科、大刀螳属动物,原产于亚洲中国,作全国广泛分布的品种,广布于南北各地,适应力很强。早在1896年就随同苗木一同引进到美国等地,并繁衍后代。卵蛸(桑螵蛸),含18种氨基酸,其中8种为人体必需,还含有7种磷脂成分,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人工饲养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我国最大的螳螂品种,对人工饲养环境的适应力很强,野外捕获的个体,对新环境并不认生,非常适合作为宠物饲养。捕食猎物前,会侧头凝视,竖起大刀,左摇右摆,拟态风中摇摆的树叶,十分可爱。
体长7-12cm,体形大,足细长。身体呈草绿色至褐色或棕色,根据生活环境不同,颜色各有差异。头部为三角形,复眼如铜铃般突起,触角较短。前胸长而且较大。腹部要比胸部长,前后翅形状不统一。前翅窄,稍厚。后翅宽大,如同折扇一样折在前翅下面。前翅前缘区较宽,革质。后翅略超过前翅的末端,黑褐色,前缘区为紫红色,全翅布有透明斑纹。
遇到敌人,会前足并列竖起,展开翅膀,采取攻势,威风凛凛。螳螂在晚上眼睛会变成黑色,这时不要突然将其转移到亮处,会导致其眼睛留下黑斑,影响视力以及观赏性。
野生主要捕食蝗虫、螽斯、蛾类、蝴蝶、苍蝇等害虫,偶尔,大刀螳也会捕食蜥蜴或青蛙。对于不同时期的螳螂,食材的选择也有所不同。1-2龄,选择果蝇等体型较小的昆虫。3龄根据体型选择食材,最好喂蝗虫、蚱蜢等,蜘蛛等有毒昆虫尽量不要喂,宠物市场卖的面包虫,因脂肪含量过高不建议喂食。雄螳螂一般要经历7次蜕皮,雌性一般为8次。螳螂蜕皮时身体很软,如果碰到阻碍物,很容易导致身体变形而蜕皮失败。
雌虫体长8-12cm,前胸背板长2-3cm。雄虫体长7-10cm,前胸背极长2-2.3cm。雌虫腹部较宽。
成虫期即可考虑繁殖。雌螳螂交配前尽量吃饱,否则它可能会将雄螳螂吃掉。孵化期应注意孵化时间、卵的保存、水源和空间等。若虫期应注意喂食、水源、蜕皮和光线的影响。每次孵化数量众多,如果空间不够,过于拥挤,会导致死亡。刚孵化的小螳螂身体很软,呈白色,头部有突起的液泡,完全没有防御能力。液泡逐渐被吸收后,身体变硬,开始具备一定的防卫能力。这个时候的小螳螂会很渴,可以用喷雾提供一些水。注意保暖,第二天再喂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