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栎:别名白橡,为壳斗目、壳斗科、栎属、壳斗系列植物,原产于亚洲中国长江中下游等省区。野生于海拔50-1900m的丘陵、山地杂木林中。1869年命名。可通过孤植、丛植或群植,展示个体美或群体美。其木材坚硬、花纹美观,耐磨耐腐,可供家具、装修、车辆等用材。在福建,白栎粉丝也称为“鸳鸯面”,是当地的一个特色美食。白栎嫩叶可饲养柞蚕,老叶可用来作绿肥。栎材及其枝丫是很好的薪炭材,也可培养香菇及木耳。白栎果实的虫瘿可入药,用于治小儿疳积、大人疝气、急性结膜炎。
有很高经济价值,在食品、建材、饲料、医药等方面应用广泛。萌芽力强、树形优美,秋季叶片季相变化明显,观赏价值高,可作园林绿化树种。坚果是“橡实”的一种,淀粉含量高、口感较好、营养丰富,是传统的野生木本粮食资源。
小型落叶乔木或灌木,株高可达20m,树皮灰褐色,深纵裂。小枝密生灰色至灰褐色绒毛。冬芽卵状圆锥形,芽鳞多数,被疏毛。叶片倒,卵形、椭圆状倒卵形,顶端钝或短渐尖,基部楔形或窄圆形,叶缘具波状锯齿或粗钝锯齿,幼时两面被灰黄色星状毛,侧脉每边8-12条,叶背支脉明显。叶柄被棕黄色绒毛。
适应性强、耐干旱、耐瘠薄、用途广泛,且根系发达,枯枝落叶层厚,能有效地改良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是中国福建省优良的经济、生态兼用型树种。阳性树种,适应性强,无论是山区、丘陵均可造林,培育1-2年,可出圃造林。在土壤瘠薄干燥之处亦能生长,惟以土层比较深厚、肥沃的阳坡山地,生长更为良好。正常管理下,可速生,还能长成大树。作为用材林经营的,幼林期间的中耕除草,中期的疏伐抚育,以及病虫害防治等,都应跟上。
播种:果熟后即播,或藏于地窖,或润沙贮藏,来年春播。种子来自邵武,出种率68%,发芽率76%。
花期4月,果期10月。雄花序长6-9cm,花序轴被绒毛,雌花序长1-4cm,生2-4朵花,壳斗杯形,包着坚果约1/3。小苞片卵状披针形,排列紧密,在口缘处稍伸出。坚果长椭圆形或卵状长椭圆形,无毛,果脐突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