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斑猪笼草:别名,为石竹目、猪笼草科、猪笼草属、猪笼系列植物,原产于亚洲马来西亚,野生于1100-2000m的苔藓森林和山地森林中低矮的灌木丛和开阔的陡峭山脊,并与马来王猪笼草、毛盖猪笼草、阿里猪笼草同域分布。1858年发现。根据2000年的评估,被列入《200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属濒危物种。。
马来西亚沙巴州基纳巴卢国家公园特有的猪笼草物种,也是该国家公园中最稀有的猪笼草品种。美丽的食虫植物,白绿色的捕虫笼,带有棕色或红色斑点,辨识度很高,非常独特,是最美丽的猪笼草品种之一。
植株的大部分披被着稀疏的毛被。在叶片的边缘有一排长约3毫米的褐色长毛。茎为三棱柱形,可长达50英尺,攀爬能力极强,叶片边缘下延。叶片革质椭圆形,具柄。叶尖急尖,叶基常渐狭。捕虫笼中部不收缩。下位笼相对较大,腹面有笼翼,笼内表面下半部具覆盖型腺体。上位笼的很多方面都与下位笼很相似,但上位笼的体型较小,笼翼缩小成一对隆起。
培育方式与同属其他品种基本相同。
总状花序,花梗带1至2朵花,长达15毫米。萼片为卵形,长达5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