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竹:别名伞柄竹,为禾本目、禾本科、大明竹属、竹子系列植物,原产于亚洲中国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模式标本采自浙江杭州灵隐寺。1848年命名。其笋富含糖类、蛋白质、脂肪、纤维素、半纤维素以及磷、铁、钙和其它多种元素、维生素等物质,不仅可以捞煮后炒食,也可以加工成水煮笋或各种调味笋。竹材坚韧,用途广泛,可整秆使用或加工为各种农用品、伞柄、旗杆、农用支架,也是制作竹家俱和造纸的良好材料。用苦竹制成的宣纸类制品具有色泽鲜艳,不易被虫蛀的特点。。
植株挺拔,姿态优美,可用于园林绿化观赏。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笋期长、产量高等特点,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味道甘苦、脆嫩可口、生津开胃、回味甘美,不仅是优良的无公害蔬菜,更是减肥和防止肠癌的保健食品,还具有清肝明目的药用价值。
植物体木质化乔木,竿高3-5m,粗3-4cm。直立,幼竿淡绿色,具白粉,老后渐转绿黄色,被灰白色粉斑。节间圆筒形,在分枝-侧的下部稍扁平。节竿环隆起,高于箨环。竿每节具5-7枝,枝稍开展。末级小枝具3-4叶,叶鞘无毛,呈干草黄色,具细纵肋。叶舌紫红色,叶片椭圆状披针形,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下表面淡绿色,生有白色绒毛,尤以基部为甚,次脉4-8对,小横脉清楚,叶缘两侧有细锯齿。
适生于阳光充足、排水良好、土层较深厚、土壤疏松而又肥厚、无水渍但湿润的平缓山坡、山谷、溪河两岸、滩地以及庭院周围。在微酸性至中性土壤生长良好,粘重土或排水不良地不宜栽种。新植竹林,头2年可以间作,以耕代抚,在林地套种花生、大豆、蔬菜等经济作物或放养鸡禽,同时扩穴施腐熟有机肥。
母竹移栽、分根分株移植、扦插均可,但以母竹移栽为主。母竹宜选1-2年生,地径1-2cm,分枝较低,无病虫害,根系发达,侧芽饱满且多的健壮单株或2-3株连在一起成丛的竹子。挖时不要摇动竹竿,保留来鞭20-30cm,去鞭50cm。竿部留枝2-3盘,其余锯除,要求切口平滑,同时,注意保护鞭根和鞭芽,并尽量多带宿土。如果是长距离运输,要用稻草或蒲包将鞭根和宿土一起包扎好,同时对母竹竹枝喷水保湿,并尽可能缩短运输时间,防止风吹干燥失水,提高母竹成活率。
笋期6月,花期4-5月。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具3-6小穗,侧生于主枝或小枝的下部各节,基部为1片苞片所包围,小穗柄被微毛。小穗含8-13朵小花,绿色或绿黄色,被白粉。小穗轴节侧扁平,上部被白色微毛,下部无毛,为外稃所包围,顶端膨大呈杯状,边缘具短纤毛。花药淡黄色,子房狭窄,无毛,上部略呈三棱形。花柱短,柱头3,羽毛状。成熟果实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