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糖椰子:别名桄柳_莎木_糖树,为棕榈目、棕榈科、桄榔属、棕榈系列植物,原产于亚洲印度、中南半岛及东南亚地区。我国福建、广东、海南等省有引种。1917年命名。幼嫩种子的胚乳可用糖煮成蜜饯。幼嫩的茎尖可作蔬菜食用。叶鞘纤维强韧耐湿耐腐,可制绳缆。形态与我国华南分布的桄榔有些相似,容易混淆。但桄榔果实椭圆形,而砂糖椰子果实略呈扁圆形。
树形高大,可做行道树或庭园绿化树。花序割伤后有汁液流出,收集晒干后,可制糖、酿酒。树干髓心富含淀粉,可提取制作西米,供食用。果含糖量高,猴子非常爱吃,饥荒时期,人们亦把它的果实煮熟来充饥。
小型乔木,株高5-12m,茎较粗壮,直径15-30cm。有疏离的环状叶痕。叶簇生于茎顶,羽状全裂,羽片呈2列排列,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基部两侧常有不均等的耳垂,顶端呈不整齐的啮蚀状齿或2裂,上面绿色,背面苍白色。叶鞘具黑色强壮的网状纤维和针刺状纤维。两者主要看叶。桄榔的叶羽状全裂,宽而平展,有羽片60-70对,排列均匀分布在叶轴同一水平面,非常整齐。而砂糖椰子植株叶的羽片排列不均匀,且不在叶轴的同一平面上,显得杂乱无章。
喜温暖、湿润和背风向的环境,不耐寒。幼苗期需较高温度,越冬气温不宜低于10℃。成株稍耐寒,但气温低于5℃时也易受害。植株为有限生长,栽培12年左右停止抽叶,而从最顶上的叶腋抽生花序开花结果。结实的花序多在顶上,当叶最旺盛且数量最多之时,逐年开花直至近地面,至上部叶大部分枯黄。果实经4年始达成熟。当最下部花序的果实成熟时,植株即死亡,这种现象叫“一次性开花结果”现象。
播种繁殖。果实成熟后随采随播,播后覆土厚约为种子直径的1.5倍,温度保持在27℃左右,经过4个月左右开始发芽,有少量种子会延续至2年后发芽。发芽不整齐,要耐心管理,经常保持播种基质的湿润,促进发芽。苗期要求半荫蔽环境。
花期6月,果实约在开花后2-3年时间成熟。在热带气候下,种植4年即可开花。而在南亚热带气候下,成熟期会延长。花序腋生,从上部往下部抽生几个花序,当最下部的花序的果实成熟时,植株即死亡。花序梗粗壮,下弯,分枝多。佛焰苞多个,螺旋状排列于花序梗上。雄花大,花萼、花瓣各3片,雄蕊多达100枚以上。雌花花萼及花瓣各3片,花后膨大。果实近球形,具三棱,顶端凹陷,灰褐色。种子3颗,黑色,卵状三棱形,悬胚乳均匀,胚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