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竹:别名日本倭竹,为禾本目、禾本科、倭竹属、竹子系列植物,原产于亚洲东南沿海各省,浙江、福建有自然分布,野生山坡。上海、杭州、台湾、广州等地,有人工栽培。日本西南部也有分布。俄罗斯、德国、印尼等国均有引种栽培。
植株矮小,呈灌木状,竿高仅1m左右,直径3-4mm,节间光亮、无毛观赏性强,常植于庭院或公园中供观赏。近年盆景艺术迅速发展,微型园林日益兴起,倭竹属植物体态优美、常绿、耐寒且易于栽培,被广大园林工作者所垂青。
竿环明显肿胀,节内较长,竿壁厚而中空小。竿每节具3-6枝。各枝简短,各枝的长短和粗细彼此相近,枝箨膜质。枝与竿的角度较开展,在其腋间还有膜质的先出叶,后者表面被短柔毛。箨鞘纸质,背面无斑点,背部贴生短毛,外侧边缘生长纤毛。叶片形小,卵形或长卵形,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或近于圆形,上表面深绿色,光滑无毛,下表面苍绿色,具均匀的斜立短毛,具长方形小方格脉。
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原生地年平均温度为12-22℃。
属于散生竹类或复丛生,移植母竹或鞭根繁殖,极易成活。
笋期5-6月,花期5月。花枝生于具叶枝条的下部节上,或稀可直接生于主竿的节上,各花枝还可再分次级枝,次级枝上有2-5枚无柄假小穗,次级枝的基部具苞片,枝腋内有先出叶,有时次级枝简化只具l枚顶生假小穗,而其下部仍具有明显的数节。假小穗具3苞片,苞片草质,下方者形小。小穗含3-7朵小花,基部1-3朵为两性,上部者为雄性或为中性。花药黄色。子房长卵形,花柱1,柱头2,其中1枚可再分裂而形成3柱头,柱头羽毛状。颖果长卵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