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蚊母树:别名水浆柯子,为虎耳草目、金缕梅科、蚊母树属、其他系列植物,原产于亚洲中国特有植物,分布于湖北、四川,野生于海拔150-800m的丘陵阳坡、半阳坡的常绿阔叶林中的河溪旁。长江流域园林栽培较多。1900年命名。是常见的城市及工厂绿化树种,适于路旁、庭前、草坪内外以及大乔木下种植,或作为落叶花木的背景树。修剪成球形后,还可作为基础种植及绿篱材料。野生数量非常稀少,属国家二级濒危珍稀植物。。
小枝密集,树形整齐,叶色浓绿,经冬不凋,花细而深红,俏丽可观,也是老桩盆景的好材料。野生于土少的乱石丛中或石壁段缝里,每年夏秋季河水上涨,被淹没长达4-5个月,冬春露出水面,被誉为“两栖植物”生命力极强。
常绿灌木,高约1m。嫩枝粗壮,被褐色柔毛,节间极短。老枝暗褐色,秃净无毛。芽体裸露、有柔毛。叶革质,窄长椭圆形,先端略尖,基部阔楔形,上面绿色,稍发亮,下面秃净无毛。托叶披针形,早落。与小叶蚊母树非常相似,但小叶蚊母树小枝纤细,节间伸长,叶倒披针形,全缘,或仅在先端两侧各有1个小齿突,但不具锯齿。
喜阳,能耐荫。喜温暖湿润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不耐严寒(耐-5℃)。适宜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
通常采用播种和扦插法繁殖。播种在9月采收果实,日晒脱粒,净种后干藏,至翌年2-3月播种,发芽率70-80%。扦插在3月用硬枝踵状插,也可在梅雨季用嫩枝踵状插。
雄花穗状花序,花无柄。萼筒极短,萼齿卵形或披针形。花丝纤细,花药卵圆形。蒴果卵圆形,外面有褐色星状柔毛,干后4片裂开。种子褐色,有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