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哺乳鸟类爬行鱼虾海水昆虫花卉绿植多肉水草作物好文商品
  • 白额山鹧鸪(5)

    白额山鹧鸪_华中白额山鹧鸪
  • 白额山鹧鸪:别名华中白额山鹧鸪,为鸡形目、雉科、山鹧鸪属鸟类,原产于亚洲中国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野生于海拔1000m以下,低山丘陵地带的山地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及竹林内,尤以溪边潮湿阴郁的丛林内较多。1789年命名,共2个亚种。

    我国东南部特有鸟类,分布范围窄狭,数量稀少。它的巢、卵被啮齿动物等天敌盗食的比例很高。因为它还是南方各省传统的野味,人为猎杀的现象很严重。2016年IUCN列为近危,2021年列为我国2级保护动物。

  • 科目分类:雉科
    生存环境:灌丛
    颜色分类:橙色_蓝色
    性情分类:陆禽
    最大体型:30cm
    迁徙类型:留鸟
    寿命年限:20年
    适宜温度:22℃±8℃
    食物饲料:杂食

  • 白额山鹧鸪形态特征 >

    重250-320g,体长约30cm。雄鸟额和头顶前面两边白色。眉纹白色,宽而长,前面与前额白色相连,往后到后枕,然后向下弯到颈的两侧。其余头部、枕和后颈上部栗褐色,羽尖具细小的黑色斑点,到后颈斑点增大。颏、喉淡橙栗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色,口裂肉色,眼周皮肤红色,脚和趾亮红色,爪粉红褐色,无距。

  • 白额山鹧鸪生活习性 >

    晚上栖于树上,鸣声Hu-U-U,为悠长而哀婉的双音调哨音。受惊后飞行疾速,但飞行距离不远,不久就会落入林下灌丛或草丛中。

  • 白额山鹧鸪饲养方法 >

    常在林下茂密的植物丛或林缘灌丛地带活动。主要以橡子、浆果等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也吃昆虫和其他小型无脊推动物。秋、冬季节所食野生植物种子和果实,例如红锥、木蜡树、乌药等,占97%。

  • 白额山鹧鸪雌雄分辨 >

    雌鸟和雄鸟基本相似,不同的是雌鸟后颈基部橙栗色,尾下覆羽栗色和白色,仅羽基有点黑色。

  • 白额山鹧鸪繁殖方式 >

    繁殖期4-5月,营巢于林下落叶层低洼处,在地面草丛中以干草编成皿状巢,满窝产卵5-7枚,卵白色和淡褐色,呈梨形。

  • 转载请注明出处,并添加原文链接:
    https://sbike.cn/n/baieshanzhegu/


    • 其它相关主题

    • 白颊山鹧鸪

      白颊山鹧鸪


      常成群活动,群多由5-8只或10余只组成。善于在地上奔跑和行走,通常很少起飞。繁殖期营巢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常绿阔叶林、竹林及林缘灌丛中。雌鸟孵卵期间甚为恋巢,有时人走到快近巢前也不飞。

    • 褐胸山鹧鸪

      褐胸山鹧鸪


      为地方性留鸟,世界种群数量趋势稳定,但在我国的分布区域窄狭,数量稀少。它性情较为宁静,善于藏匿,在野外,通常难以发现。主要以植物种子和果实为食,也吃直翅目、鞘翅目等昆虫和螺类。

    • 台湾山鹧鸪

      台湾山鹧鸪


      由于鸣声清脆宏亮,很远就能听到,而多在清晨、黄昏固定时刻鸣叫,比较准时,所以当地人称它“时钟鸟”。它的叫声为一连串清晰而宏亮的声音,且愈叫愈高。当叫到最高时,又会突然急降而下,重复鸣叫。

    • 红胸山鹧鸪

      红胸山鹧鸪


      性情极为胆怯,常藏匿林下、灌丛或草丛中,很少起飞,常以奔走的方式躲避敌害。受惊后作短距离跑动,而后蹲伏隐蔽,或飞行数米远即遁入高草丛中,仅在十分危急时才突然起飞。

    • 红喉山鹧鸪

      红喉山鹧鸪


      喜集群,常组成4-12只的小群活动。性情比较大胆,不甚怕人,多在林下灌丛和草丛中活动。善于在地上迅速奔跑,多在林下灌丛中潜行,仅在危急和迫不得已时才起飞。

    • 环颈山鹧鸪

      环颈山鹧鸪


      常成对或成3-5只的小群或家族群活动,性情机警,善于藏匿。在地面上奔跑迅速,受惊后常以奔跑逃避敌害,仅在危急和迫不得已时才起飞,但飞不多远又落下,很快又钻入草丛、灌丛或竹丛中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