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火烈鸟:别名秘鲁红鹳_蓬那红鹳_詹姆斯火烈鸟,为鹳形目、红鹳科、安第斯红鹳属鸟类,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高原,海拔约4000-4800m的地区,喜栖息于碱性盐湖的浅滩,也能在南美洲热带淡水区发现它们的身影。部分个体有迁徙特性,繁殖季节前往海拔低至2300米的地区。1886年命名。
有时会与智利红鹳和安第斯红鹳混群,数量极为庞大。火烈鸟喙的构造非常特殊,下喙如沟深,上喙如盖子,边缘有稀疏的锯齿和细毛。它进食的方式十分奇妙,先把长颈弯下,头部翻转,然后边走边用弯曲的喙左右扫动水底取食。
体长90-100cm,翼展1.0-1.6m,重1.5-3kg。嘴短而厚,上嘴中部突向下曲,下嘴较大成槽状。它的喙比其他火烈鸟短一些,但相较头部仍然显得十分巨大。较其他火烈鸟体型较小,只有约1m高,呈淡粉红色,颈部及背部有鲜艳的深红色斑纹。站立时可看到双翼上有一些黑色。眼睛周围有鲜红色的皮肤。脚呈砖红色,而喙呈鲜黄色,末端黑色。
喜欢结群生活,往往成千上万只,甚至多达10万只以上聚集在一起,一个挨一个紧密地排列着。与雁类相似的叫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远远望去,红腿如林,似蜘蛛一般,一条条长颈也频频交替蠕动,十分壮观。
栖息地高海拔的盐湖为碱性,有利于藻类的生长,从而可为它们提供更多的营养。食物以水中的藻类、原生动物、小蠕虫、昆虫幼虫等为主,偶尔也吃小的软体动物和甲壳类。
雄雌相似,雏鸟的绒羽呈灰色丝状,腿也是灰色的,嘴并不弯曲,而是直的。
繁殖期5-7月。雏鸟到了两个半月的时候,能够学会飞翔,一年以后,体形就几乎同成鸟一样大了,但体色仍然是灰色的,直到第3年才能变为红色,达到性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