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雕:别名角鹰_大花雕,为隼形目、鹰科、雕属鸟类,原产于亚洲中部、南部、西部及非洲东部,我国分布于西部及南部,包括新疆、青海、内蒙、河北、辽宁、甘肃、四川、贵州、湖南、江苏、广东、海南等地。野生于海拔3000m以下,树木繁茂的开阔平原、草地、荒漠和低山丘陵。1833年命名,共2个亚种。2021年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我国1级保护野生动物。
属凶猛的大型猛禽,但体形比金雕、白肩雕略小,体羽深褐,相貌犀利凶狠,尾型平。白天活动,常长时间站立于电线杆、孤树上,或翱翔于草原和荒地上空。捕猎的时间与啮齿类活动的规律一致,大多在早上7-10时和傍晚。
体长71-82cm,翼展160-200cm,重2.4-3.8kg。年龄以及个体之间羽色变化较大,从淡灰褐色、褐色、棕褐色、土褐色到暗褐色都有,头顶颜色较深。滑翔时也不象金雕那样将两翅上举成V字形,而是两翅平伸,略微向上抬起。飞羽黑褐色,杂以较暗的横斑。尾下覆淡棕色,杂以褐斑。头显得较小而突出,两翼较长,翼指雕展开度较宽。虹膜黄褐色和暗褐色,嘴黑褐色,蜡膜暗黄色,趾黄色,爪黑色。成鸟与其他全深色的雕易混淆,两翼具深色后缘。
觅食方式主要是守在地上或等待在猎物的洞口,等猎物出现时扑向猎物。有时也通过在空中飞翔来观察和觅找猎物。飞翔时较低,遇见猎获物猛扑下去抓获。
主要以黄鼠、貂类、跳鼠、沙土鼠、鼠兔、旱獭、野兔、沙蜥、草蜥、蛇和鸟类等小型脊推动物和昆虫为食,有时也吃动物尸体和腐肉。在沙漠地带主要以大沙地鼠为食。
雌雄相似,雌鸟体形较大。幼鸟体色较淡,咖啡奶色,翼下具白色横纹,尾黑,尾端的白色及翼后缘的白色带与黑色飞羽成对比。翼上具两道皮黄色横纹,尾上覆羽具V字形皮黄色斑。尾有时呈楔形。
繁殖期4-6月。营巢于悬崖上或山顶岩石堆中,也营巢于地面上、土堆上、干草堆或者小山坡上。巢的形状为浅盘状,巢主要由枯枝构成,里面垫有枯草茎、草叶、羊毛和羽毛。每窝产卵1-3枚,通常为2枚,卵为白色,表面没有斑或具有黄褐色斑点。产完第一枚卵后即开始孵卵,由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大约为45天。雏鸟为晚成性,孵出后由亲鸟共同喂养55-60天后离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