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胸绿鸠:别名橙胸鸠_赤胸绿鸠_黄胸青咖追,为鸽形目、鸠鸽科、绿鸠属鸟类,原产于亚洲南部,中国(海南、台湾)、孟加拉、不丹、柬埔寨、印度、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斯里兰卡、泰国、越南、印尼等地。栖息于山地丘陵和低地上的热带雨林及次生林中。1840年命名,共4个亚种。我国二级保护野生物种。
鸠类家族体型较小的品种,通常单独或成5-6只的小群活动,有时也与其他鸟类混群活动。早晨和傍晚活动最为频繁,喜欢栖息于枯立的树顶枝上。叫声为美妙抑扬的口哨声,接以Ko-Wrrrook、Ko-Wrrrook声。告警时发粗哑的呱呱声或Kreeeew-Kreeeew。
体长25-29cm,重140-200克。雄鸟的前额、眼先和头顶为黄绿色,枕部、后颈和上背为蓝灰色,背部、肩部、腰部、尾上覆羽和翅上的小覆羽为褐绿色,尾上覆羽更多棕褐色,尾羽为深灰色。颊部、喉部和前颈为绿色,颏部和喉部的中央为黄色,上胸部横跨宽的红紫色横带,其后有一条更宽的棕橙色横带,是它与其他绿鸠主要区别之一。虹膜的外圈为粉红色至绯红色,内圈为蓝色,眼周的裸露皮肤紫蓝色。嘴呈淡蓝绿色,先端黄色。脚深红色,爪角褐色。
成对或有时成小群活动。
喜有林低地及人造林,具典型的的绿鸠式的抽尾炫耀。取食于矮小的有果灌丛及果树,主要以榕树果实为食,也吃其他植物的果实与种子。
雄鸟下体黄绿,上胸淡紫,下胸橘黄。雌鸟和雄鸟的羽色相似,但胸部没有紫色和橙色的带斑,与腹部同为绿黄色,尾下覆羽较淡,为淡棕黄色,背部、肩部有较多棕褐色。
繁殖期为4-7月。发情时上下挥动尾羽,不断地鞠躬和点头。营巢于林中的小树上,也在较高的灌木树上和竹杈上营巢。巢甚为简陋,主要由细的枯枝堆集而成。每窝产卵2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