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鸻:别名,为鸻形目、石鸻科、大石鸻属鸟类,原产于亚洲、大洋洲,中国(海南、云南)、澳大利亚、文莱、印度、印尼、马来西亚、缅甸、新喀里多尼亚、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新加坡、所罗门群岛、泰国、东帝汶、瓦努阿图。1818年命名。由于人类扩张,及入侵性哺乳动物的捕食,导致种群数量下降,2016年IUCN列为近危,2021年列为我国2级保护动物。
中型涉禽,主要在夜间和黄昏活动,白天躲藏在无干扰的隐蔽地方,很少白天觅食。愤怒时发出响亮的嘶叫声,告警叫声为响亮的See-Eek声,并常在夜里发出两三个上扬音符的粗野哨声。
体长53-57cm。前额、眼先、头顶和头侧黑色或黑褐色,一条宽而显著的白色眉纹从眼前开始沿眼到枕,一条宽的黑色贯眼纹前端连于前额,眼先黑色,后端与枕侧黑色相连,形成对白色眉纹的包围。颊的余部、颏、喉白色,颚纹黑色,像嘴边的八字胡,在白色的颊和喉之间亦甚醒目。上体橄榄褐色,微具细的暗色纵纹。翅上覆羽灰色,翼角处有一白斑。尾下覆羽皮黄色,其余下体白色。虹膜黄色,眼甚大。嘴粗大,黑色,基部黄色。脚褐色或黄绿色。
海岸鸟类,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偶尔集成小群。
主要以小型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海洋无脊椎动物为食。
幼鸟和成鸟相似,但上体较淡,羽缘皮黄色。
3-4月或8-12月繁殖,随地区而不同,雌雄成对繁殖。通常营巢于海边潮水线以上的沙石地上或沙滩上,巢甚简陋,通常在地上稍稍扒一浅坑即成。每窝产卵1-2枚,卵为乳白色,其上被有褐色、黑色或灰色斑点和斑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