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哺乳鸟类爬行鱼虾海水昆虫花卉绿植多肉水草作物好文商品

  • 大雁(5)

    大雁_雁_鸿雁_野鹅_原鹅_随鹅_奇鹅_草雁_黑嘴雁
  • 大雁:别名雁_鸿雁_野鹅_原鹅_随鹅_奇鹅_草雁_黑嘴雁,为雁形目、鸭科、雁属鸟类,原产于亚洲中部及西伯利亚南部,包括中国、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越冬在朝鲜半岛和日本。主要栖息于开阔平原和平原草地上的湖泊、水塘、河流、沼泽及其附近地区,特别是平原上湖泊附近水生植物茂密的地方,有时亦出现在山地平原和河谷地区。冬季则多栖息在大的湖泊、水库、海滨、河口和海湾及其附近草地和农田。1758年命名,无亚种。

    远看头顶和后颈黑色,前颈近白色,黑白两色反差很强烈。是非常著名的迁徙候鸟,飞行时颈向前伸直,脚贴在腹下,一个接着一个,排列极整齐,成一字或人字形。边飞边叫,声音洪亮、清晰、单声,拖得较长,似“嗯-嗯”声,数里外亦可听见。

  • 科目分类:雁形
    生存环境:湿地
    颜色分类:白色_褐色
    性情分类:游禽
    最大体型:93cm
    迁徙类型:候鸟
    寿命年限:20年
    适宜温度:20℃±10℃
    食物饲料:杂食

  • 大雁形态特征 >

    头体长80-93cm,重2.8-4.3kg。成鸟从额基、头顶到后颈正中央暗棕褐色,额基与嘴之间有一条棕白色细纹,将嘴和额截然分开。头侧、颏和喉淡棕褐色,嘴裂基部有两条棕褐色颚纹。背、肩、腰、翅上覆羽和三级飞羽暗灰褐色,羽缘较淡或较白,形成明显的白色斑纹或横纹。嘴黑色,虹膜红褐色或金黄色,跗蹠橙黄色或肉红色。善游泳,飞行力亦强,但飞行时显得有些笨重。

  • 大雁生活习性 >

    喜结群,特别是迁徙季节,常集成数十、数百、甚至上千只的大群,即使在繁殖季节,亦常见4-5只或6-7只一起休息和觅食。警惕性强,行动极为谨慎小心,休息时群中常有几只“哨鸟”站在较高的地方引颈观望,如有人走近,则一声高叫,随即而飞,其他鸟也立刻起飞。

  • 大雁饲养方法 >

    主要以各种草本植物的叶、芽、包括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芦苇、藻类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动物性食物,特别是繁殖季节。觅食多在傍晚和夜间。通常天一黑即成群飞往觅食地,清晨才返回湖泊或江河中休息和游泳,有时也在岸边草地上或沙滩上休息。

  • 大雁雌雄分辨 >

    鸿雁雌雄相似,但雌鸟体型略小,两翅较短,嘴基疣状突亦不明显。雄鸟上嘴基部有一疣状突。雏鸟体被绒羽,上体黄灰褐色,下体淡黄色,额和两颊淡黄色,眼周及眼先灰褐色,额基无白纹。幼鸟上体灰褐色,上嘴基部无白纹。

  • 大雁繁殖方式 >

    营巢地方通常植物茂密,环境偏僻,难于进入,很少在开阔而又裸露的荒漠平原上营巢。每窝产卵4-8枚,多为5-6枚。卵呈乳白色或淡黄色,平均重130g。雌鸟单独孵卵,雄鸟通常守候在巢附近警戒。如有入侵者,它们常常伪装成跛脚或一只翅膀塌下,装成受伤的样子将入侵者从巢附近引诱开,然后又偷偷回到巢前。孵化期28-30天。

  • 转载请注明出处,并添加原文链接:
    https://sbike.cn/n/dayan/


    • 其它相关主题

    • 斑嘴鸭


      善于游泳,善于在水中觅食,戏水和求偶交配,亦善于行走,但很少潜水。喜欢干净,常在水中和陆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睡觉或休息时互相照看。鸣声宏亮而清脆,很远即可听见。

    • 白额雁


      有迁徙的习性,迁飞距离也较远。善于在地上行走和奔跑,速度甚快,起飞和下降亦很灵活。曾是我国主要狩猎鸟类之一,拥有较大的种群数量。但近30年来,由于环境恶化和过度狩猎,种群数量已急剧减少,目前是我国2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 灰雁


      虽体大而肥胖,但在地上行走灵活,行动敏捷,休息时常用一只脚站立。游泳、潜水均好,但不能持久非不得已时,很少潜水。行动极为谨慎,特别是成群在一起觅食和休息的时候,通常有一只或数只灰雁担当警卫。

    • 家鹅


      我国的家鹅为大雁经过长期驯化的后代,而欧洲的家鹅多起源于灰雁。其听觉敏锐、警觉性强、反应迅速、叫声响亮、攻击性强,遇陌生人或动物,会高声鸣叫警告,用翅扑击、用喙啄击,是著名的农村大恶霸之一。

    • 豆雁


      大型雁类,形态与大小与家鹅相仿,是我国传统的狩猎鸟类,分布广、数量大,但目前数量已有所下降。性机警,不易接近,常在距人500m外就起飞。迁徙时成群,群体由几十只至百余只不等,在停息地常集成更大的群体,有时多达上千只。

    • 斑头雁


      高原鸟类,中型雁类,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常见的夏候鸟,特别是青海湖鸟岛,数量集中、种群数量较大。其肉味可口、绒羽丰厚、易于饲养,当地多有饲养者。是迁徙过程中,少数能飞越珠峰的候鸟之一,能承受仅有海平面30%的氧气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