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哺乳鸟类爬行鱼虾海水昆虫花卉绿植多肉水草作物好文商品

  • 海南鳽(6)

    海南鳽_海南夜鳽_白耳夜鹭_海南虎斑鳽_海南虎斑鸠
  • 海南鳽:别名海南夜鳽_白耳夜鹭_海南虎斑鳽_海南虎斑鸠,为鹳形目、鹭科、夜鳽属鸟类,原产于亚洲中国,偶见于东南沿海地区。野生于海拔400m以下的密林、山沟河谷。1899年命名,无亚种。夜行性中型涉禽,白天多隐藏在密林中。其中在海南为留鸟,其他地方为夏候鸟或旅鸟。2016年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其列为濒危物种。2021年被列为我国1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我国特有鸟类,世界30种最濒危鸟类之一,因为极为罕见。它的生活习性非常特殊,与鹭科其他物种不同,不喜群居、不喜鸣叫,如幽灵般,毫无声息地飞来飞去,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所以被称为“世界上最神秘的鸟”。

  • 科目分类:鹳形
    生存环境:湿地
    颜色分类:蓝色_棕色
    性情分类:涉禽
    最大体型:56cm
    迁徙类型:留鸟
    寿命年限:20年
    适宜温度:20℃±10℃
    食物饲料:鱼虾

  • 海南鳽形态特征 >

    体长54-56cm,重540-605克。体型和大小近似于鹭。眼先和胫下部裸露。站立和飞行时,颈部收缩,但没有鹭类明显。嘴黑色,嘴基部和眼先为绿色。前额、头顶、头侧、枕部和长长的冠羽均为黑色,眼后有一条白色条纹向后延伸至耳羽上方的羽冠处,白纹下面的耳羽为黑色,眼下有一个白斑。上体的羽毛为暗褐色,飞羽呈石板灰色,并具有绿色的金属光泽,翅膀上的覆羽为暗褐色,具有少许白色的斑点。虹膜为黄色,脚为绿黑色。

  • 海南鳽生活习性 >

    白天隐于密林中,夜晚活动,主要捕食溪流或水库中的小鱼。天黑前后飞出去觅食,天刚亮回巢休息。除了育雏期,一般中途不回来。出去觅食和回巢时间受天气和人为干扰影响较大,有1-2小时的差别。至于觅食地点多为水质清澈、流速缓慢且水深20-50cm的河流浅滩中,也会在农田旷野或水塘觅食。在青嶂山保护区,它主要在瀑布水库周边几大片被淹废弃的农田中觅食,有时也会飞离保护区到距巢3公里以外的农田、水塘等区域觅食。

  • 海南鳽饲养方法 >

    它们一般白天隐藏,晚上出来活动,尤以晨昏活动最为频繁,但繁殖育雏期间,有时白天也出来活动觅食。食性以小鱼、蛙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主。在滩地上和浅水区觅食鱼虾、小螺和昆虫等,在林中树上营巢。

  • 海南鳽雌雄分辨 >

    雌鸟体型较小。

  • 海南鳽繁殖方式 >

    选择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的溪流边的树上筑巢,浙江千岛湖是我国最大海南鳽繁殖地。在海南鳽的繁殖期,它非常惧怕人类打扰,一有异常响动,便将脖子伸得老长,警惕地张望着。它的巢和其他鹭科鸟类相似,均以筑巢地周围常见的枯枝搭成浅盘状,直径约为40cm。每窝卵为2-4枚。自亲鸟筑巢至雏鸟出飞,此鸟整个繁殖期约为4个月。

  • 转载请注明出处,并添加原文链接:
    https://sbike.cn/n/hainanjian/


    • 其它相关主题

    • 牛背鹭


      博茨瓦纳国鸟,唯一不食鱼而以昆虫为主食的鹭类。常栖息于牛背,捕食牛背上的寄生虫,或被惊扰飞的昆虫。牛背鹭得到了丰富的食物来源,而水牛则减少了蚊虫骚扰,这种互利共生的情况非常有趣。

    • 小苇鳽


      夜行性小型的涉禽。拥有鸟类中最出色的的拟态本领。当出现威胁时,一动不动,能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就象一件标本或一株枯草,不仔细观察、很难将它们与四周环境分开来。只有敌人到它身旁时,它才“扑”地飞走。

    • 栗头鳽


      迁徙性鸟类,分布区域狭窄、数量稀少的濒危鸟类,在我国是极为稀有冬候鸟和旅鸟。体型矮扁,似黑冠鳽,但区别在嘴及头顶冠形小,颈背灰褐色至栗色而非黑色,翼尖非白色。繁殖期及迁徙时发出深沉而带回音的似鸮类呼呼叫声。

    • 黑冠鳽


      体型虽小,但粗壮,身体呈深红褐色或黑色。夜行性,常在清晨、黄昏和晚上活动,白天多隐匿在浓密的树丛、竹林和芦苇丛中。性羞怯而胆小,行动极为谨慎,通常孤独的单独活动。晚上活动时常发出高声鸣叫。

    • 夜鹭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型涉禽。体较粗胖,颈较短。嘴尖细,微向下曲,黑色。额基和眉纹白色,头枕部着生有2-3条长带状白色饰羽,长约19cm,下垂至背上,极为醒目。

    • 老鸨


      匈牙利国鸟,典型的草原大型地栖鸟类。雌雄体重相差最大的鸟类,雄鸟重9-11kg,而雌鸟只有4-6kg。受惊时头下低、弓背,尾羽向上展开呈扇状,双翅半张开,嘴里发出“哈哈”的喘气声,其目的是吓退来犯者,不让其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