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长尾雉:别名帝雉,为鸡形目、雉科、长尾雉属鸟类,原产于亚洲中国台湾。野生于海拔1800-3800m的针、阔叶混交林底层。1906年命名。野生情况下,如发现有人,雌鸟立刻逃离或飞走,并发出“咕-咕-咕”声,雄鸟则较为镇定,会原处呆立片刻,再缓慢向前行走,如距离太近,则立刻窜入浓密的杂草丛中。此时尾羽展开成扇形,拍翅声很大。2012年IUCN列为近危,我国1级保护动物。
大型鸡类,台湾特有物种,拥有半米长的美丽尾羽,被誉为鸟中“贵族”。多单独活动,不群聚,晚上会在树上停栖过夜,早晨跳到地面上觅食。最喜欢在下小雨、中雨、起雾或阴天时出来活动。行走沉稳地昂首慢步,少出声,谨慎而机警。
体长60-90cm。雄鸟头、颈和上背紫蓝色。上背具宽阔的钢蓝色羽缘和黑色矢状次端斑。下背和腰浓黑色而具金属蓝色羽缘。翅上覆羽也同,仅微杂有白色斑点,但一般不外露。大覆羽具宽阔的白色端斑,在翅上形成显著的白色横带。尾上覆羽黑色,具白斑,尾羽16枚,甚长,呈楔状,中央尾羽最长,往两侧逐渐变短,颜色为黑色,稀疏的被有数道白色横斑。胸深蓝色而富有光泽。腹黑色,尾下覆羽亦为黑色,具窄的白色端缘。
群体觅食时,彼此相距不远,通常雄鸟会陪伴雌鸟左右或尾随其后,时时保持警戒状态,扮演者护卫者的角色,雌鸟则安心觅食。遇有敌害或观察者,雄鸟往往昂首挺胸,羽毛贲张,并发出急促的警戒声,缓步行至空旷地以引起入侵者的注意,等到雌鸟从容进入丛薮中,才向不同的方向逃逸。疾走时头部前后晃动,尾羽向下垂,不常惊飞。
杂食性,以喙啄食地表植物的新叶、幼芽、花、各种浆果、草籽,也常在走动时用喙或爪扒开地面落叶或腐植土,再用喙啄食土中的蚯蚓、蚂蚁、蝴蝶幼虫和其它昆虫,此外会啄食地上的小石子。叫声变化不多,有连续低沉的“咯-咯-咯”,在受惊、感受到威吓或逃窜时,发出尖锐而洪亮的“Kui-Sui-Ka-Chieu”。
雌鸟头和颈橄榄褐色,头顶及枕黑色,具暗棕色羽缘。背及翅上覆羽黑色,具白色羽干纹和橄榄褐色羽缘,且杂有棕褐色斑。下背及腰橄榄褐色,缀以黑斑。尾上覆羽淡灰褐色,具宽阔的黑色横斑和杂有棕褐色。中央尾羽栗色,外侧尾羽棕色,均具黑色横斑。除中央一对尾羽外,其余尾羽均具白色羽端。颏和喉均褐白色,胸和两肋均呈黑白相杂状。腹灰褐色,也具黑色横斑和灰白色羽端。尾上覆羽棕色,具白色羽端和黑褐色斑点。
繁殖期4-8月。一夫多妻制。筑巢在地面或树干上,甚为隐密。巢材多为就地取材的枯枝和落叶,内衬有羽毛。产卵期3-4月,每窝产卵3-5枚,卵乳白色至淡褐色。由雌鸟单独承担孵育的责任。雌鸟孵卵时,会有起身转向、四处张望、啄理巢材、梳理羽毛和翻卵等行为。孵化期约28天。6月底可见雌鸟带著幼鸟在林道觅食,在路上慢行雌鸟也时时保持警戒,幼鸟追随其左右,并啄食地表上植物的种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