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背鸥:别名灰背海鸥_大黑脊鸥,为鸥形目、鸥科、鸥属鸟类,原产于北美洲、亚洲东部沿海地区,包括中国、俄罗斯、日本、朝鲜、韩国、加拿大、美国。野生于海滨沙滩,岩石海岸、岛屿及河口地带,迁徙期间也见于内陆河流与湖泊。1884年命名。繁殖于西伯利亚东北部、萨哈林岛、日本北海道和本州。越冬于日本南部、琉球群岛和中国辽宁南部、山东威海和烟台、福建、广东、香港和台湾。迁徙期间见于黑龙江和吉林省。
成对或成小群活动,非繁殖期有时也集成大群。境内主要为冬候鸟,秋季于9-10月迁入越冬,翌年3-4月离开。食物范围很广,而且每年不同,视可利用的环境而定。我国种群数量稀少,不普遍,应加以保护。
重1.2kg左右,体长58-68cm。雌雄鸟体色相似。成鸟繁殖羽(夏羽)头、颈部及腹面均白色,背部灰黑色。初级飞羽黑色而先端有白斑,次级飞羽青灰色,羽端具白色宽缘,尾上覆羽、尾羽均白色。非繁殖羽(冬羽)头、颈灰白色,各羽均具有棕褐色的羽干纹,背面自肩、背至尾上覆羽,包括翅上覆羽均灰白色,缀以棕褐色横斑和块斑,飞羽黑褐色。虹膜黄色,嘴也为黄色,下嘴先端具红斑。幼鸟嘴黑色,脚粉红色。
食物包括鱼类、各种软体动物、环节动物、甲壳动物、棘皮动物、小型哺乳类、动物尸体、雏鸟及卵、昆虫等,有时会追逐渔船上抛下的各种废弃物。
幼鸟上体淡褐色,具暗色羽轴纹和淡色羽缘。颏、喉白色,其余下体灰褐色。翅有显著的淡色横斑。
繁殖期5-7月。常成松散的小群营巢,通常置巢于海岛和海岸悬岩上,多紧靠悬岩边。巢主要由枯草构成,内垫有羽毛。每窝产卵2-3枚,卵为橄榄绿色或赭色、被有褐色或黑褐色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