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鸟:别名巨型恐鸟,为鸵形目、恐鸟科、恐鸟属鸟类,原产于大洋洲新西兰及其周边部分岛屿,野生于原始低地和海岸边丛林地带的草地。1843年命名,拉丁学名意为使人惊恐的鸟。它是怎样到达新西兰这座孤岛上的,至今仍然是个谜团。它于19世纪50年代彻底灭绝,学者认为,与毛利人祖先的猎捕,和开垦森林有关。因为在人类到来之前,它的天敌哈斯特鹰Harpagornis_Moorei(世界体型最大的老鹰)已经灭绝。
古今以来,人类已知身高最高的鸟类、全球第2大鸟类,它不能飞行,奔跑速度较鸵鸟慢。它完全没有翅膀,运动靠强而有力的大腿。DNA研究证明,与马达加斯加象鸟、美洲驼鸟、非洲鸵鸟、澳洲鸸鹋、食火鸡等大型走禽亲缘较近。
体长2-2.5m,站立高度可达3.6m,重约250kg。身躯肥大,上肢退化,下肢粗短。除腹部羽毛黄色外,其余均为灰褐色。与鸵鸟的最大区别在于:1.它的脖子较短,且有羽毛覆盖,而鸵鸟的脖子则是裸露的;2.恐鸟是3根脚趾,而鸵鸟是两根脚趾。有趣的是,它的羽毛、骨胳结构,从幼鸟到成鸟依然存在,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是一类持久性幼雏的鸟类。
还有一个理论认为,由于当地火山爆发,破环其生境,最终导致其走向灭绝。在6000-1000年前,新西兰北部和南部的岛屿上,还生活着约300-1200万只恐鸟。人类约于1280年首次到达那里时,恐鸟数量已不足16万只了。到了18世纪初,约还有6万多只。
以夫妻为单位成对生活,每对恐鸟都有着大片的领地。它有着细长的脖子,由于身形庞大,需要大量的食物。它主要吃植物的浆果、叶、种子、根茎,有时也采食一些昆虫。它的砂囊重会有重达3kg的石粒,以帮助它磨碎消化食物。
一夫一妻,雌雄共同生活,陪伴终生,直到其中一只死去,才会另寻配偶。每次繁殖只产一枚卵,卵可长达25cm,宽达18cm,像特大号的鸵鸟蛋。但它们不造巢,只是把卵产在地面的凹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