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哺乳鸟类爬行鱼虾海水昆虫花卉绿植多肉水草作物好文商品
  • 细嘴雁(6)

    细嘴雁_罗斯鹅
  • 细嘴雁:别名罗斯鹅,为雁形目、鸭科、雁属鸟类,原产于北美洲美国、加拿大、格陵兰、百慕大群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及墨西哥境内北美与中美洲之间的过渡地带。野生于苔原、沿海平原和大岛。在草甸区越冬。1861年命名。在春季、秋季迁徙。

    与雪雁形态相似,但体形要小得多,喙基与帝雁一样,没有黑线。头部更小更圆,颈部强而厚。翅膀高于雪雁,与雪雁相同是头部往往有染色而呈现水红色。行为、习性也与雪雁相似。

  • 科目分类:雁形
    生存环境:湿地
    颜色分类:白色_黑色
    性情分类:游禽
    最大体型:64cm
    迁徙类型:候鸟
    寿命年限:25年
    适宜温度:20℃±10℃
    食物饲料:植食

  • 细嘴雁形态特征 >

    头体长57-64cm,翼展114cm,重860-2040g。身体的羽毛是纯白色,翅膀有黑色翼尖。嘴是暗粉红色,这种标志更加清晰。喙基处蓝疣的面积或多或少也较为广泛,腿和脚粉红色。虹膜黑褐色很少有蓝相(其中只有极少数是蓝色的,而雪雁最高为百分之五十)。蓝细嘴雁和细嘴雁并没有太大不同,但腹部更白一些。

  • 细嘴雁生活习性 >

    四季合群,但迁移时分组。交配后换羽毛,迁移从9月开始。大多数越冬的鸟类在10月中旬抵达目的地。回移相对缓慢,从3月初进行。

  • 细嘴雁饲养方法 >

    完全素食,在田间觅食种子和茎芽。主要以植物的嫩叶、嫩芽、草茎、果实、种子、水生植物的根、块茎、芦苇嫩芽和青草等植物性食物为食。冬季也常到农田觅食谷物、稻米和农作物幼苗。它们坚硬的喙很适于挖掘地下植物的根,因此,它主要以植物为食。在北极,它主要摄食不同植物的根茎、耕地玉米种子、杂草和木贼属植物。在越冬区,则主要摄食谷物以及庄稼的嫩枝。

  • 细嘴雁雌雄分辨 >

    幼雁不同于小雪雁的羽毛,全部白色只有颈部和肩部有一块很小的灰色痕迹。腿绿灰,第一个冬天过后变成粉红色。

  • 细嘴雁繁殖方式 >

    为一夫一妻制,雌雄共同参与雏鸟的养育。筑巢区和雪雁略有重叠。但两个物种通常不会混合。在5月中旬抵达后即开始交配。此后不久开始筑巢。雁巢一般建在岛屿或苔原上,通常隐藏在小灌木丛或岩石后面。雌雁一般每巢产4-6枚卵。

  • 转载请注明出处,并添加原文链接:
    https://sbike.cn/n/xizuiyan/


    • 其它相关主题

    • 小白额雁

      小白额雁


      中型雁类,善于在地上行走,且奔跑迅速。善于飞翔,有迁徙的习性,迁飞距离也较远。善游泳和潜水,遇危险时,常迅速向四方奔逃,然后分别藏于乱石中或草丛中,如在水里则向四处游开,或潜入水中,仅将头露出水面,行动极为谨慎小心。

    • 豆雁

      豆雁


      大型雁类,形态与大小与家鹅相仿,是我国传统的狩猎鸟类,分布广、数量大,但目前数量已有所下降。性机警,不易接近,常在距人500m外就起飞。迁徙时成群,群体由几十只至百余只不等,在停息地常集成更大的群体,有时多达上千只。

    • 斑头雁

      斑头雁


      高原鸟类,中型雁类,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常见的夏候鸟,特别是青海湖鸟岛,数量集中、种群数量较大。其肉味可口、绒羽丰厚、易于饲养,当地多有饲养者。是迁徙过程中,少数能飞越珠峰的候鸟之一,能承受仅有海平面30%的氧气浓度。

    • 鸳鸯

      鸳鸯


      十大忠贞鸟类排行首位,中国著名的观赏鸟类,人们见到的鸳鸯都是出双入对的。它是我国爱情的象征,人们常用鸳鸯来比喻男女之间的忠贞爱情。鸳指雄鸟,鸯指雌鸟,也是经常出现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和神话传说中的鸟类。

    • 斑尾非洲咬鹃

      斑尾非洲咬鹃


      马拉维国鸟,小型攀禽,相较咬鹃科其他物种,体形较小。羽色艳丽、稠密松软,具金属光泽。喙及脚呈黄色,尾巴长而阔,尾底有黑白幼斑纹。在林间飞行时多呈上下起伏的波浪式,十分迅速,但飞行距离不算太远。

    • 伊岛咬鹃

      伊岛咬鹃


      海地国鸟,小型攀禽。羽色艳丽,头部黑色,深灰色脖颈,上体具是具金属光泽的辉绿色,胸部灰色,腹部鲜红色。虽飞行速度快,但生性懒惰,通常栖止在灌木丛中或高枝上啁哳鸣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