皱盔犀鸟:别名花冠皱盔犀鸟,为佛法僧目、犀鸟科、拟皱盔犀鸟属鸟类,原产于亚洲东南部,中国(云南西部盈江地区)、印度、孟加拉、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爪哇、加里曼丹和巴厘岛。野生于海拔400-1500m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811年命名,共2个亚种。犀鸟深受沙捞越人的喜爱和崇拜,是当地人的心目中的神鸟,地位非常尊贵。沙捞越的州徽就是一只可爱的犀鸟形象,因此沙捞越号称“犀鸟之乡”。马来西亚的伊班族人也崇拜犀鸟,把它奉为神灵,伊班族人每年要庆祝犀鸟节(又称丰收节)。
叫声单调、沙哑、像狗叫,有时也能发出低沉的双音节声音。飞翔时显得较笨重,很远即能听见振翅声响。主要以植物果实为食,也吃树蛙、蝙蝠、蜥蜴等动物性食物。喙部上方隆起为雏褶,形成皱盔。
体长90-110cm。嘴粗大,黄色,上嘴基部有一长形而扁平的盔突。雄鸟前额栗色,并沿头顶中央向后延伸至枕部以后变宽,羽冠亦为栗色,其余头、头侧、脸、前颈、颈侧和上胸白色,微沾皮黄色。后枕往后的整个后颈和体羽黑色,并富有金属绿色或紫蓝色光泽,尤以后颈、肩和上背较明显。尾纯白色。喉囊皮肤亮黄色或橙黄色,其上有一宽的黑色横带,通常横带在中部断裂。
常3-5只小群活动。
常见于河流沿岸湿性常绿阔叶林,有时进到村寨附近和果园中活动和觅食。吃东西时,往往先用嘴将食物向上抛起,然后在用嘴准确地接住,吞下食物。
雌鸟尾白色,其余体羽黑色,具和雄鸟一样的金属绿色或紫蓝色光泽。喉囊皮肤亮深蓝色,其上亦具一道黑色横带。虹膜雄鸟橙红色至血红色,眼周裸露皮肤暗红至砖红色。雌鸟虹膜褐色或灰褐色。嘴象牙黄色,基部缀暗橙红色,雌鸟嘴亦为黄色。嘴缘有细锯齿状缺刻,上嘴基部有一较扁平的盔突,其上有6道皱褶隆起,形成“皱盔”。嘴基两侧各具数道斜形雕纹,脚绿色或石板黑色。
繁殖期2-6月。营巢于树上,特别喜欢选择在丛生的巨树上营巢。每窝产卵2-3枚,有时仅产1枚卵。卵为白色,有时沾染黄色,光滑无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