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颈犀鸟:别名吼鸟_棕颈无盔犀鸟,为佛法僧目、犀鸟科、皱盔犀鸟属鸟类,原产于亚洲东南部,中国(云南西双版纳、西藏东南部)、不丹、印度、老挝、缅甸、泰国、越南。野生于海拔1800m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平原常绿阔叶林中。1829年命名。喉囊红色,眼睛四周为蓝色,犹如涂了眼影一般。雄雌两性均发出轻声啸叫Kup,声不如双角犀鸟深沉。我国1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
多种鲜艳的色彩集于一身,且完美搭配,大嘴巴黄色,上面有宽的黑色斑纹。它不仅叫声响亮,而且飞翔时也会发出巨大的声响,仿佛拖拉机的声音一般,因此被当地人称为“吼鸟”,十分形象生动。
体长110-122cm。雄鸟头具头发一样的羽冠。整个头包括羽冠、颈和胸橙棕色,到腹部和其余下体逐渐变为栗色。背和翅黑色具绿色光泽,初级飞羽尖端白色。尾基部一半黑色,端部一半为白色。上嘴黄白色,近基部两侧有大约5道横行黑色雕纹,下嘴基部橄榄色,端部乳白色,眼周裸露皮肤亮蓝色,嘴基部皮肤蓝紫色,其后有一大的肉色斑。喉裸露部分亮红色,喉基部绀青蓝色。虹膜血红色,嘴黄白色或乳黄白色,脚和趾褐色或绿黑色。
常成对或10多只集结小群活动,在树洞内营巢。野外特征十分明显,容易识别。
较其他犀鸟更喜山区环境,主要以榕树果等肉质野果为食。
雌鸟头、颈和下体黑色,脸部裸露皮肤淡蓝色,嘴基裸露皮肤深蓝色。嘴较雄鸟小,嘴上雕纹也少。其余和雄鸟相似。
繁殖期4-6月。通常营巢于常绿阔叶林的天然树洞中。每窝产卵1-2枚,卵壳呈白色。雌鸟孵卵。孵卵时雌鸟呆在洞中,并用自己的粪便、种子和木屑混合堆集在洞口。雄鸟在外面也用泥土和果实残渣等物将洞封闭起来,仅留一条雌鸟可伸出嘴尖的小孔以便接受雄鸟喂食。雌鸟被囚禁在洞中产卵、孵卵、育雏和自身换羽,直到雏鸟快出飞时才破洞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