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哺乳鸟类爬行鱼虾海水昆虫花卉绿植多肉水草作物好文商品
  • 白条草蜥(5)

    白条草蜥_马蛇子
  • 白条草蜥:别名马蛇子,为蜥蜴目、蜥蜴科、草蜥属爬行动物,原产于亚洲东北部,包括中国、俄罗斯、朝鲜等地。我国分布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江西、福建等地。栖息于荒山灌丛、杂木林边缘、山坡、田地等处。1885年命名。

    体圆长稍扁平,其体色变化较大,灰褐色、淡灰色、土黄色、棕灰杂或黑褐色都有,腹部灰白色。善于攀草爬树,常在草或树上捕食、休息。不耐严寒、有蜕皮及冬眠习性,4月末出蛰。

  • 科目分类:蜥蜴
    生存环境:灌丛
    颜色分类:白色_褐色
    居住环境:地栖
    最大体型:19cm
    性情分类:胆小
    寿命年限:10年
    适宜温度:28℃±4℃
    食物饲料:昆虫

  • 白条草蜥形态特征 >

    全长90-19cm。尾长不超过头体长的2.5倍,头长为头宽的1.7倍,头长为头高的2倍,背鳞较大,都有强棱,7-8行。腹鳞8行,平滑。背侧从顶鳞后缘开始至尾部1/3-1/4处,有2条白色纵纹,每条由1行完整的鳞片和该行鳞片左右相邻的各半个鳞片所组成。体侧左右也各有1条较狭的白色纵纹,这两条白色纵纹分别起自两鼻孔后下缘,直达尾部附近逐渐消隐。

  • 白条草蜥生活习性 >

    雄性出蛰比雌性和幼体早,出蛰时多见于草堆、枯枝落叶下。10月中下旬,温度降低,食物减少时入蛰。入蛰时成体较早,幼体较晚。出蛰至入蛰期间多次蜕皮。蜕皮方式为不完整破裂式蜕皮,蜕皮时是从四肢开始破裂,头部鳞片从枕部往前蜕落。蜕一次皮的时间一般为3-4天,蜕皮期间照常捕食。

  • 白条草蜥饲养方法 >

    当发现食物时昂头注视,然后猛扑咬住食物的近头端,连续咬数口,致死后将食物吞入。食性较广,以蛾类、蜘蛛、蜗牛、蝗虫类和昆虫的幼虫为食。

  • 白条草蜥雌雄分辨 >

  • 白条草蜥繁殖方式 >

    5月开始繁殖。交配时,雄性咬住雌性的腰、腹部,一侧半阴茎插入泄殖腔内,交配时间可持续25-120分钟。5月末到6月中旬产卵,产前表现不安,并开始掘土,用头左右前后拱土,前肢往后扒土。一般年产2窝卵,窝卵4-11枚。在孵化期中,卵径逐渐增大,卵重也增加。幼体通常拱裂卵壳钝端而出,头部先出壳,出壳后便能迅速爬行,出壳当天便有捕食和饮水行为。

  • 转载请注明出处,并添加原文链接:
    https://sbike.cn/p/baitiaocaoxi/


    • 其它相关主题

    • 台湾草蜥

      台湾草蜥


      日行性蜥蜴,常清晨在地面或岩石上晒太阳,晚上则在芒草叶上睡觉。食性较广,主要以小型节肢动物为食。2000年8月被入列中国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 北草蜥

      北草蜥


      体形细长,行动迅速。颜色多变,主要为褐色、绿色或蓝色。尾部占比很高,可占身长2/3以上。体背部中段起棱,有大棱鳞6纵行。腹部起棱大鳞8纵行,纵横排列,略呈方形。

    • 南草蜥

      南草蜥


      体型细长,拥有一条长的离谱的尾巴。体圆长细弱而不平扁,吻端稍尖窄,头鳞比较粗糙,表面凹凸不平。额鼻鳞较大,长大于宽。体背橄榄棕色或棕红色,尾部稍浅。

    • 西加那利蜥蜴

      西加那利蜥蜴


      博哲蜥的近亲,体型较大,强壮的雄蜥连尾巴,可以长到40厘米。其肉可食,皮可制革,也是生物学的重要研究材料,且外观形态有独特的美感,也常被爬宠玩家做为宠物玩赏。喜欢吃植物的果实,易被诱捕或毒杀,目前群落数量正在减少。

    • 辛氏蜥

      辛氏蜥


      世界濒危物物种之一,体型中等,是蜥蜴科中少数以植物为主食的种类,偶有捕食昆虫。由于它分布区域极为狭窄,极易收到生态变化的及环境的影响,其亚种耶罗岛大蜥蜴已经灭绝。

    • 麻蜥

      麻蜥


      性机敏,行动敏捷,奔跑迅速,为时行时停的间歇急行方式。属变温动物,具冬眠习性。喜选择温暖、干燥、阳光充足的沙土环境作为栖息位点。被追赶中的个体,如一时无掩体之处,能急停、变向、再行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