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尾南蜥:别名长尾滑蜥_长尾石龙子,为蜥蜴目、石龙子科、真棱蜥属爬行动物,原产于亚洲中国(云南、广东、台湾、海南)、印度、马来亚等地。1857年命名。2013年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近危物种。列入2000年中国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白天常活动于路旁、草堆或小灌丛等处。该属约有48个物种,我国分布约3种。
与普通石龙子不同的是,南蜥于活动能力较强,动作快速。并不短小的四肢可以让他轻松攀爬上低矮的灌木并且在树枝上活动,所以人工饲养环境布置时,需要注意给予足够的攀爬和高度。
体长约6cm。尾甚长,约为头体长的2.5倍,全长可达30cm。具上鼻鳞和后鼻鳞,上鼻鳞宽略大于长,彼此相接。下眼睑有一列方鳞4-5枚。耳孔显著而下陷,前缘被突出的鳞片覆盖。体背和体侧鳞片具2-3纵弱棱,环体中段鳞28行。腹鳞扩大,肛前鳞大于腹鳞。前后肢相向时彼此超越。体色绿褐或褐,具7条黑色纵带,体侧由眼至尾端有一宽的黑带,其上缘镶一极细的白边。腹部黄绿色,腹侧杂有黑斑。
属于日行性石龙子,和大多人对石龙子的概念有所不同,属于几乎只在白天进行活动和进食的石龙子,夜间的进食欲会明显下降。
以蝗虫或蟋蟀为食。在特殊情况下,甚至连自己产的幼崽都吃。
卵胎生,生产时直接下幼蜥,不会产蛋,苗落地后很快就能主动进食,并且CB个体不怕人,上手很稳定,宠物性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