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哺乳鸟类爬行鱼虾海水昆虫花卉绿植多肉水草作物好文商品

  • 大耳沙蜥(7)

    大耳沙蜥_
  • 大耳沙蜥:别名,为蜥蜴目、鬣蜥科、沙蜥属爬行动物,原产于亚洲中部阿富汗、伊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克兰、白俄罗斯、土耳其及中国,我国仅分布于新疆霍城地区。栖息于荒漠及半固定沙丘,在稀疏灌丛下挖洞居住。1776年命名,共2个亚种。已被列入我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沙蜥属中体型最大品种,也是中亚地区的典型荒漠蜥种。愤怒、攻击或准备逃跑时,会露出肉红色的“耳”,并不停地扇动,发出“呼呼”的响声来恐吓对方。奔跑速度很快,遇到危险能快速钻入沙丘不见踪影。

  • 科目分类:鬣蜥
    生存环境:沙漠
    颜色分类:粉色_褐色
    居住环境:洞栖
    最大体型:18cm
    性情分类:胆小
    寿命年限:10年
    适宜温度:30℃±4℃
    食物饲料:昆虫

  • 大耳沙蜥形态特征 >

    全长11-18cm。尾的腹面基白端黑,但幼蜥呈基橙端黑。头大,宽度大于其长,眼间微凹吻圆宽。鼻孔大,朝向前上方。头部背面的前额鳞最大,眼间和顶鳞次之,眶上鳞最小,鳞片常以顶鳞为中心呈环形排列,鳞端突起。嘴角有发达的耳状皮褶,游离缘呈锯齿形。受追击时,常贴向地面不断摆动蜥体,急速挖土,使自身很快地埋进沙内。有时则撑起四肢,高抬前躯,尾尖时卷时松。

  • 大耳沙蜥生活习性 >

    耳状皮皱具有辅助攻击、捕食的功能。

  • 大耳沙蜥饲养方法 >

    洞道直长,可达70-80cm,但离地表较浅,洞口大,宽30毫米以上,洞的末端不扩大。主要食物包括蚂蚁、蜘蛛、蝗虫、鞘翅目昆虫及其幼虫等。

  • 大耳沙蜥雌雄分辨 >

    雄蜥在繁殖期于颏下和肩胸部呈粉红色,前肢之间的胸部有一醒目的大黑斑,雌蜥颊下的粉红色不明显。幼蜥胸部的黑斑色浅,大腿后缘和尾的腹面呈现鲜艳的橙黄色,性成熟时则橙黄色消失,尾的腹面后部黑色。

  • 大耳沙蜥繁殖方式 >

    卵生,5-6月为交配繁殖期,怀卵数多达3-5枚,每年产卵1次,多数为3-4枚,仅少数个体较大的沙蜥偶产5卵的现象。卵壳柔软、半透明的革质。母蜥于7月已产卵完毕,结束繁殖期,幼蜥于8月份孵出。

  • 转载请注明出处,并添加原文链接:
    https://sbike.cn/p/daershaxi/


    • 其它相关主题

    • 琴头蜥


      成体吻部有凸起的瘤,由吻部至头部有两条棱脊,背部有鬃毛状鳞片,体色呈亮绿色,亦可转成褐色,雄性个体的鬃毛状鳞片发达,且具有黄色咽垂。由于生活于森林内,所以常会爬到树上活动。

    • 草原沙蜥


      我国特有荒漠爬行动物,动作敏捷,遇惊时常快速奔跑逃窜,并能在迂迥绕奔的同时,准确无误地钻进洞穴。有时则匍匐和紧贴沙面,腹部剧烈地左右颤动,后肢上下拍打,扬起身后的细沙,将身体埋住躲避敌害。

    • 旱地沙蜥


      背部有发达的锥状鳞丛,体色变化极大,颈背部两侧各有一椭圆形红斑,四周镶以蓝色边缘。尾部无黑色半环,下面为浅蓝色,雄蜥的尾梢腹面于繁殖季节呈现红色。颈背部有一对橘红色椭圆形斑。腹面黄白色,须下有大理石斑纹,无腋斑。

    • 绻尾沙蜥


      原生地环境十分恶劣,所以人工饲养非常容易。胆子小,具神经质,但对新环境适应快,入手后差不多即时开始进食。饲养设备只须要一个较高身而阔的饲养箱,但必须要加装顶盖,因它们的爆发性弹跳力超强。

    • 变色沙蜥


      体色可随环境大幅变化,可以有很鲜艳美丽的斑纹,背部无突起的鬣鳞丛或棱鳞,适应能力很强,适合作为宠物人工饲养。耐饥力强,根据实验,在人工低温控制下,断食273天仍未致死。

    • 白唇树蜥


      吻显著长于眼径。头顶鳞光滑或起微棱,大小不一。背鬣发达向后愈矮小,尾基上方以及体侧鳞大小一致,排列规则起强棱,其棱尖向后上方。腹面灰黄色,有深色斑点似污秽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