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耳沙蜥:别名,为蜥蜴目、鬣蜥科、沙蜥属爬行动物,原产于亚洲中部阿富汗、伊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克兰、白俄罗斯、土耳其及中国,我国仅分布于新疆霍城地区。栖息于荒漠及半固定沙丘,在稀疏灌丛下挖洞居住。1776年命名,共2个亚种。已被列入我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沙蜥属中体型最大品种,也是中亚地区的典型荒漠蜥种。愤怒、攻击或准备逃跑时,会露出肉红色的“耳”,并不停地扇动,发出“呼呼”的响声来恐吓对方。奔跑速度很快,遇到危险能快速钻入沙丘不见踪影。
全长11-18cm。尾的腹面基白端黑,但幼蜥呈基橙端黑。头大,宽度大于其长,眼间微凹吻圆宽。鼻孔大,朝向前上方。头部背面的前额鳞最大,眼间和顶鳞次之,眶上鳞最小,鳞片常以顶鳞为中心呈环形排列,鳞端突起。嘴角有发达的耳状皮褶,游离缘呈锯齿形。受追击时,常贴向地面不断摆动蜥体,急速挖土,使自身很快地埋进沙内。有时则撑起四肢,高抬前躯,尾尖时卷时松。
耳状皮皱具有辅助攻击、捕食的功能。
洞道直长,可达70-80cm,但离地表较浅,洞口大,宽30毫米以上,洞的末端不扩大。主要食物包括蚂蚁、蜘蛛、蝗虫、鞘翅目昆虫及其幼虫等。
雄蜥在繁殖期于颏下和肩胸部呈粉红色,前肢之间的胸部有一醒目的大黑斑,雌蜥颊下的粉红色不明显。幼蜥胸部的黑斑色浅,大腿后缘和尾的腹面呈现鲜艳的橙黄色,性成熟时则橙黄色消失,尾的腹面后部黑色。
卵生,5-6月为交配繁殖期,怀卵数多达3-5枚,每年产卵1次,多数为3-4枚,仅少数个体较大的沙蜥偶产5卵的现象。卵壳柔软、半透明的革质。母蜥于7月已产卵完毕,结束繁殖期,幼蜥于8月份孵出。